心脏瓣膜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患者确诊后如没有及时、规范治疗的介入,会出现较高的死亡率。但是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早期、中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因此大部分患者对此病并没有详细的认知、重视,从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给患者带来了后期治疗难度。本文就心脏瓣膜疾病的发病机理、症状、治疗方案做全面科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心脏瓣膜疾病的发病机理
1.首先要了解人体心脏的工作原理,心脏瓣膜工作时类似我们日常所见的单向阀门,保证血液在心脏收缩时,按照血液流动的正常方向前进,避免发生回流。正常、健康心脏包括四个瓣膜: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心脏每跳动一次,就说明瓣膜完成了一次开启和关闭。
2.如果患者心脏瓣膜出现异常造成无法正常开启或关闭时,就会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对心脏供血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医学界将心脏瓣膜出现开放或关闭功能障碍、影响血液正常流通的病症,统称为心脏瓣膜疾病。
二、心脏瓣膜疾病的表现
1.心脏瓣膜疾病主要分四种:二尖瓣狭窄、二小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中二尖瓣狭窄是最常见的瓣膜疾病。
2.二尖瓣狭窄患者会表现出两颧呈紫红色、口唇轻度发绀的典型面容。患者日常感到疲乏,重劳动工作后会出现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夜间睡眠或活动后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或血痰;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症状。
3.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重体力工作后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日常生活异常疲乏、活动耐力显著下降。晚期出现肝淤血肿大及触痛,水肿,胸腔积液或腹水等右心衰竭表现。
4.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最典型的表现为:重体力工作后呼吸困难、心绞痛、黑朦或晕厥。早期、中期都可能不会有典型表现。
5.主动脉关闭不全患者常见症状为心悸、重体力工作后呼吸困难、胸痛、无端晕厥,还有疲乏、活动耐量显著下降,早期症状主要出现在运动或应激时。
6.如出现以上症状,患者应引起重视就医问诊。需要咨询专业的心内科或心外科,医生会安排心脏超声心动图等一系列检查。
三、心脏瓣膜病的治疗
1.目前临床治疗心脏瓣膜分为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两类,但是由于心脏瓣膜位于心脏内部,不管是服用、注射药物,药效都很难达到裹在心脏里面的心脏瓣膜,很难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2.患者经心外科医师评估后适宜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及瓣膜病变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手术方案,主要分为瓣膜置换手术或瓣膜成形手术。
3.瓣膜置换手术就是直接去除患者心脏原有的病变瓣膜,置换使用人工材料制成的心脏瓣膜,又根据材料的不同分为生物瓣膜和机械瓣膜。生物瓣膜价格稍微昂贵,但是优点是术后只需要吃抗凝药6个月,缺点是生物瓣膜使用寿命在10-15年左右。而机械瓣膜则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但使用寿命会超过生物瓣膜。
4.瓣膜成形手术则保留了患者心脏原有瓣膜,只在病变瓣膜的基础上进行修剪,尽量恢复原有瓣膜的功能。手术过程耗时长难度大,并且对患者心脏瓣膜基础要求高。但是后期护理时由于避免了异物的置入,患者恢复效果好,并且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5.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后期需按常规服用抗凝药,主要作用是预防血栓的形成,避免对瓣膜功能造成影响。患者在服用抗凝药过程中需定期进行抽血化验,坚持凝血指标。主治医生会根据患者凝血指标进行抗凝药物剂量的调整。通常要求术后一周进行一次验血,后期身体状况平稳后,改为两周、一个月验血一次。患者在此期间要求饮食规律,避免刺激性食物对抗凝药物的影响,并且服用其他任何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在服用抗凝药物期间如果出现皮肤、牙龈部位等异常出血,或着有头晕、呕吐等不适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