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指的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可能伴随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 50 至 70 岁的中老年人身上,男性略多于女性,且冬春季更易发病。高血压病往往会致使颅底的小动脉产生病变,主要表现是小动脉的管壁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以及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的情况。这会削弱血管壁的强度,形成局限性扩张,并且有可能产生微小动脉瘤。此时,患者如果出现情绪激动、过度用脑以及剧烈运动等情况,都可能因为血压突然升高使得已经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
二、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对症护理
1.病情观察及护理
常规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控制血压在 150/90mmHg。中枢性高热多在术后12- 48小时内出现,可采用冰毯、冰帽等物理降温,必要时采用冬眠低温治疗。
2.体位
指导患者绝对卧床,床头抬高 30°,注意保护患者皮肤,勤翻身防压疮。
3.营养和补液
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以及洼田饮水试验来选择适宜的营养支持途径。尽可能优先选择肠内营养,速度不宜过快,要注重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对电解质和血气进行监测,并准确记录出入量。
4.呼吸道护理
定时为患者翻身、排痰、雾化,及时清除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可以使用加温加湿器,使气道保持湿润状态。同时,要注意加强手卫生和口腔护理,定期监测气囊压力,以预防肺部感染。
5.管道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管的高度要比侧脑室平面高出10-15厘米,可视病情及引流量调节。对于躁动的患者要进行约束,防止出现非计划性脱管的情况。还要控制好引流的速度和量,避免引流管打折、受压,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同时,仔细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以及性状。
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康复护理
1.吞咽功能的锻炼
选择清淡的流质饮食,如米糊、烂面条等,让患者反复做吞咽动作,如咽口水。帮助患者做张口、闭口、鼓腮等动作锻炼口腔肌群。
2.语言功能锻炼
通过听录音、广播等加速恢复患者脑及语言功能;鼓励患者练习鼓腮、吹气球等动作;让患者从单音节字进行练习,然后逐步过渡到文章或绕口令等。
3.运动训练
①对于轻、中度运动障碍的患者,协助其开展站立、行走等主动运动训练,活动的强度要以患者在活动时肌肉及周边组织没有疼痛感为标准。
②严重运动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患侧肢体的被动功能锻炼:
上肢功能:家属协助患肢做上、下、左、右伸曲、旋转及手指运动,每天 3 - 4 次,每次 10 - 15 分钟。
下肢功能:家属协助做髋膝关节伸屈、内收外展及足部屈伸动作,每次 5 分钟,每天 5 - 8 次。
③床上练习:每天把床头抬高 10 - 15cm,尝试采取半卧位姿势,持续 30 分钟;还可以进行翻身、洗漱、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的练习。
四、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居家护理
(1)患者应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例如苹果、橘子、菠菜、香菜等,这有助于身体恢复。适量摄入肉蛋类,以补充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每日的油摄入量应控制在 20g,盐摄入量控制在 6g。同时,要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
(2)告知患者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应坚持进行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适当的锻炼,务必注意劳逸结合。
(3)生活要有规律,避免熬夜,患者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尤其要注意,大便时切忌用力过度和憋气。
(4)家庭成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指导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消除不安、恐惧、愤怒、忧虑等不利因素,保持心情舒畅。
(5)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了解病情的恢复情况和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高血压性脑出血危害巨大,但通过科学护理和积极治疗,患者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