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结石的分类 胆道结石依据成分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为胆固醇结石,其在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胆囊结石中约有80%为本种类型。结石的发生主要因胆固醇代谢紊乱导致胆汁中含有过高的胆固醇所致,胆固醇呈现过饱和状态就会析出结晶形成结石。本种类型结石质地硬,且较为光滑,多为黄色或灰黄色,X线、CT多不显影。二为胆色素结石,主要分为黑色胆色素结石和棕色胆色素结石两种。其中黑色胆色素结石无菌,无胆汁酸,多由各种钙盐、不溶性胆色素、粘液蛋白组成,质地较硬,几乎均发生在胆囊内,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肝硬化病人,X线、CT显示高亮度的密度影;而棕色胆色素结石是一种有胆汁酸、有细菌组成,质软易碎的结石,主要发生在肝内胆管,CT显示低密度结石影。三为其他类型结石,临床并不常见,如磷酸钙结石或碳酸钙结石。
口服溶石药物类型 利用口服药物通过溶解结石进行治疗胆道结石并不是新型治疗手段,国内外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利用溶石药物治疗胆道结石了。溶石药物主要分为两种:其一为西药,主要为胆汁酸类药物,其能够使胆固醇溶解,实现溶石目的。相关溶石药物有: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其二为中药,中药并无固定方剂,入方频率较高的药物包括熊胆、金桥草、大黄、茵陈等,药物协同作用,能够实现消炎利胆、溶石泻下功效,溶解结石后排出。
适合药物溶石治疗的条件 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胆道结石患者都可以选择药物进行溶石治疗,用药保守治疗时,务必要根据疾病情况,严格确认是否符合溶石治疗标准。一般溶石治疗适用于胆固醇结石,患者在接受CT扫描时,影像无法显影结石。对于CT能够显影的结石,通常属于胆色素性结石,溶石药物对其无法发挥溶解效果,因此不能接受口服药物进行溶石;其次,要求胆囊收缩功能正常,在胆囊炎急性发作期或胆道堵塞时,禁止使用药物溶石。通常情况下建议结石直径小于5mm才进行口服药物予溶石治疗,对于较大结石患者来说,如果选择药物溶石,其治疗周期较长,无法保证治疗效果及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同时结石越大,药物溶石效果就越差。一般情况下,体检发现或症状较为轻微时,可以选择药物保守治疗,而对于有明显症状或是情况较为严重时,不建议用药物溶石,避免造成不良预后。当然,对于无法耐受手术或是坚决不接受手术治疗者,可以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缓解疾病症状,避免疾病进展。
口服药物溶石治疗注意事项 一般情况下,口服药物溶石治疗周期较长,大多需要服用3至6个月才起效。因此用药期间要定期复查肝功能,一旦肝功能指标异常,需要及时中断治疗。同时,药物溶石治疗过程中,一旦患者有明显黄疸,或是发生右上腹部疼痛,则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用药情况。如果发生异常,需要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听从医生建议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接受B超检查,了解结石大小变化以判断溶石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胆道结石选择口服药物进行溶石治疗并非每位患者都适合,对于综合检查后建议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者,最好选择手术治疗,避免用药周期过长造成不良事件。此外,不管何种方法治疗结石后,都无法改善结石形成诱因。因此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饮食合理性,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结石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