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急性胃炎与慢性胃炎的区别与诊治
2024-07-23 15:10:23
作者:宁子品
作者单位:灵山县第二人民医院
胃作为我们身体的重要消化器官,承担着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重要职责。然而,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胃炎成为了困扰许多人的常见疾病。胃炎主要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它们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急性胃炎与慢性胃炎的区别

1.发病时间与症状表现

急性胃炎发病急骤,病程短暂,症状明显。患者通常在进食不洁食物或刺激性食物后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有时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数天内出现,且病情发展迅速。慢性胃炎则病程较长,症状相对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饱胀感、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相对较为持续,且病情进展缓慢。

2.发病原因

急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感染、药物、应激等因素。其中,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食物中毒、细菌或病毒感染等。药物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也可能引起急性胃炎。应激因素如精神压力、手术、创伤等也可能导致急性胃炎的发生。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则相对复杂,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不良饮食习惯等。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约80%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如自身免疫性胃炎也可能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饮酒、吸烟、暴饮暴食等也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诱因。

3.诊断方法

急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体征。医生通常会询问患者的饮食史、用药史以及生活习惯等信息,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医生还可能通过血常规、生化检查、胃镜检查等手段进行确诊。

慢性胃炎的诊断则需要进行较为全面的检查。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生活习惯等信息,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和胃镜检查。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医生可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以及病变情况,并进行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医生还可能根据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自身免疫抗体检测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急性胃炎与慢性胃炎的诊治

1.急性胃炎的诊治

(1)基础治疗

·卧床休息: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同时促进胃肠道的休息和恢复。

·饮食调整:停止摄入对胃有刺激的食物或药物,改为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稀饭、米汤、面条等。

·补充水分:鼓励患者多喝水,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

(2)针对病因治疗

·抗感染治疗:对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停药或换药:对于药物引起的急性胃炎,应立即停药或换用其他药物。

·解毒治疗:对于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胃炎,应给予解毒治疗,如洗胃、导泻等。

(3)对症治疗

·止痛: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痛药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进行缓解。

·止吐:对于恶心、呕吐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进行缓解。

·保护胃黏膜: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胶体果胶铋等,可帮助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修复。

(4)注意事项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黏膜损伤。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持续腹痛、呕血、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慢性胃炎的诊治

(1)去除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需采用抗生素联合疗法进行治疗,以杀灭幽门螺杆菌,减轻胃黏膜炎症。

·自身免疫性胃炎:对于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需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以减轻自身免疫反应对胃黏膜的损伤。

·不良生活习惯:患者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等,以减轻胃黏膜负担。

(2)保护胃黏膜

·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胶体果胶铋等,可帮助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修复。

·饮食调整:患者应多食用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以促进胃黏膜修复。

(3)促进胃黏膜修复

·使用促进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可帮助增强胃蠕动,促进胃黏膜修复。

·使用中药:如胃复春、养胃舒等中药制剂,可帮助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

(4)定期复查

·慢性胃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复查项目,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如发现胃黏膜有癌前病变或癌变倾向,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急性胃炎与慢性胃炎虽然都是胃炎的一种,但它们在发病时间、症状表现、发病原因以及诊断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诊治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