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孩子高热惊厥时,家长应如何冷静应对?
2024-06-19 15:33:13
作者:陀春连
作者单位: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作为儿科或新生儿护理领域的副主任护师,我深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各种健康问题,其中高热惊厥尤为让家长担忧和恐慌。高热惊厥,俗称“烧抽了”,是小儿常见急症,表现为体温骤升、意识丧失、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四肢抽搐等症状。虽大多不会造成永久性大脑损伤,但家长的应对方式对孩子安全和康复至关重要。因此,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对每位家长都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指导家长如何冷静应对,并提供预防措施。

一、识别高热惊厥的症状

高热惊厥的症状通常比较典型,主要包括体温骤升、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等。此外,孩子还可能出现口唇发绀、呼吸不规律等症状。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并立即采取措施。

需要强调的是,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非常重要。在孩子发热时,家长应定期测量孩子的体温,并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呼吸、面色等。如果发现孩子出现高热惊厥的症状,或者精神状态明显变差,应立即采取措施。

二、保持冷静,确保安全

当孩子发生高热惊厥时,家长的冷静应对至关重要。首先,家长要尽量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因为家长的恐慌和不安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害怕和紧张,从而加重病情。

其次,家长要确保孩子处于安全的环境中。将孩子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孩子因呼吸不畅而加重惊厥。同时,要松解孩子的衣物,特别是衣领和裤带,以确保孩子呼吸顺畅。如果孩子口中有呕吐物或分泌物,家长应轻轻将孩子的头偏向一侧,并清理出口腔中的异物,以防止孩子误吸。

三、初步应急处理措施

在孩子高热惊厥时,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初步的应急处理措施来有效缓解症状。

迅速将孩子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如窗边或门口,并适当降低室内温度,例如通过开启空调或电扇,以减少孩子因高温环境而加重惊厥的风险。   及时松解孩子的衣物,特别是紧身衣物和厚重的被褥,确保孩子的呼吸道畅通无阻,同时也有助于散热,防止体温进一步升高。  

在此过程中,家长需要特别注意,不要试图强行制止孩子的抽搐行为。因为抽搐是孩子高热惊厥时的自然生理反应,强行制止不仅无效,反而可能造成孩子额外的身体伤害。正确的做法是确保孩子处于安全的环境中,耐心等待惊厥自行缓解,同时尽快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四、及时就医与沟通

高热惊厥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孩子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及时就医仍然非常重要。家长在孩子高热惊厥缓解后,应立即带孩子就医,以便医生对病情进行评估和治疗。

在就医过程中,家长需要与医生详细沟通孩子的症状及病史。告诉医生孩子发生高热惊厥的时间、症状表现、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有过类似病史等。这些信息对医生做出准确判断并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五、预防高热惊厥的复发

预防高热惊厥的复发是每位家长都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有效预防:

增强孩子的免疫力是关键。家长可以通过提供合理饮食,确保孩子获得充足的营养,同时鼓励孩子适当参与锻炼活动,如户外游戏或体育运动,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此外,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孩子身体的恢复和免疫力的提升。   避免过度包裹孩子也是预防高热惊厥的重要措施。当孩子出现发热症状时,家长应避免过度包裹,以免影响孩子的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加重病情。   家长还应定期测量孩子的体温,并密切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和面色等变化。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治疗等措施进行降温处理。同时,了解孩子的病史和家族遗传史等信息,也能帮助家长更好地预防高热惊厥的复发。  

六、总结与呼吁

孩子高热惊厥时,家长的冷静应对至关重要。通过识别症状、保持冷静、确保孩子安全、采取初步应急措施、及时就医与沟通以及预防复发,家长可有效应对。同时,呼吁广大家长重视孩子健康问题,学习并掌握相关急救知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家长的冷静应对和正确处理能为孩子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安全成长提供保障。相信在医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定能健康成长。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