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聊一聊中医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
2023-07-04 14:42:15
作者:何善华/贺佳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南院/ 东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吞咽功能障碍在脑卒中后的治疗和恢复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脑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中风,脑卒中后出现吞咽功能的障碍,也是脑卒临床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脑中风以后会出现吞咽障碍、呛水的情况发生,情况严重者,根本不能喝水、进食,从而产生营养不良,同时误入器官的水或食物还会引发吸入性肺炎,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极大的不利,而笔者认为中医康复治疗法能够很好的治疗这种吞咽障碍问题。笔者就中医康复治疗法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进行浅要分析,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针灸治疗法

(一)常规针刺

在穴位的选择上,应该在面、口、颊、颈部进行针刺,针刺过程中不要选择过多的针刺手法,避免对肌肉神经引起强烈的刺激,留针大概在30分钟左右。对于脑卒中后出现的吞咽障碍,可以选择在风池、风府、颈百劳、金津、浴液、合谷、太冲、通里穴下针,增加脊柱动脉的流血量,改善脑供血不足的问题,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还可以在舌头骨和甲状软骨上面的切迹之间,用针刺以后流经皮肤,甲状舌骨正中韧带的部位,舌骨就会有明显的感觉,在此穴位针刺不要留针,旋转几次再将针取出,可以治疗喝水引发的咳呛症状,对于脑卒中引发的真性麻痹还是假性麻痹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二)电针治疗

电针治疗指的是以一定的频率,以适当的电流进行刺激,避免出现失用性萎缩,缓解吞咽障碍,同时增强对肌肉的控制力和协调能力。比如可以采取电针治疗的方法,用电针夹濂泉穴来治疗脑卒中后期存在的吞咽障碍,在针刺夹濂泉得气以后,电针刺激以肌肉轻微搏动为宜,时间持续在30分钟左右。

(三)艾灸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淤滞现象严重引起的,而中医理论中的艾灸治疗就有活血化瘀、通经达络的功效。在艾灸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廉泉穴,能够有效的通肺气,能够通达咽喉的天突穴和少商穴;经面颊,挟口唇的手阳明经要穴合谷,手三里;足阳明经的络穴丰隆。借助艾草本身就具有温通经脉的作用,配上合火的灼热之性,可以起到畅达气机,活血通络的效果,从而改善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

中药治疗

(一)中药外敷

在中药的治疗过程中,主要选择一些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中药材进行外敷,可以直达病灶深处,一方面中药可以通过肌肤直接渗透到病灶处,起到濡养肌肉骨关节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通行气血的作用。比如用中药外敷颈部,在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中药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红花、当归、川穹、田七、伸筋草、鸡血藤等活血、通经效果好的中药材,将这些中药材煮好以后,取汁,添加陈醋、黄酒外敷,从而加速药物的吸收。在治疗之前,可以用热水浸透过的毛巾在颈部进行热敷,温度以刚刚可以忍受为准,这种操作方法非常简单,也是一个行之有效且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

(二)中药口服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属于中医咽嗝的范畴,出现这种病症的原因是体内的痰气互结,使经络瘀滞,以至于胃气运行不畅,其症状表现为不能吞物,饮食难下,而选择比较好的方剂是启膈散中,用郁金、砂仁,来开通气机之瘀滞,以沙参、贝母化痰浊之凝聚,以茯苓和胃,荷叶降逆,在脑卒中的吞咽障碍临床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和中药治疗在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治疗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操作简单,费用经济实惠,有助于增强患者对药物治和治疗方法的依从性,以便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的治疗和病情的恢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吞咽障碍者一方面不能吞咽,导致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将会面临着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加重患者病情和治疗难度。吞咽障碍的患者一般会选择鼻饲,但是很多患者对这种方法很抗拒,因此中医上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治疗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以为他们减轻经济压力,同时还可以为他们减轻身体上的疼痛,并更好地体现出治疗的效果,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给更多的家庭带来希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