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调治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和方案须知
2024-07-12 14:11:18
作者:熊渝进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

脾胃疾病以及脾胃相关症候是中医学治疗中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中需要基于脾胃本身的主体功能以及协调作用,并且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症候表现区分治疗,如下将针对中医调治脾胃病的组方应用及用药特点以及不同证候分型所应用的治法治则进行区分讲解。

病机与治则

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需要首先分析区分各项脾胃病的核心病机。一者认为脾胃虚弱的素体脾虚以及久病伤脾、饮食不节制、劳倦过度都可能导致脾胃损伤,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从而导致纳运失调,出现胃痛、呕吐、痞满、呃逆等症候;而如脾阳虚衰,素体阳虚或者久病伤脾阳、过度服用寒凉物质导致的脾阳受损,则可能导致脾阳虚、脾失健运,出现呕吐腹痛等病症;胃阴不足、长期热病以及年老津亏、久泻久痢、嗜食辛辣则可能伤及胃阴,出现胃阴不足、呕吐、胃痛、噎嗝等情况;其他还可见外感寒邪所致的损伤脾胃、素体阳盛、肠胃积热、食滞、湿邪困脾、肝气犯胃、肝胃气滞等主要病机。

在不同病机的主要治则中也同样具有差异,但同样也需要根据脾胃病变、阴阳调和理念进行区分用药,例如脾以升为健同时胃以降为和,所以在治疗脾病时需要注意以健脾升清之品作为用药特点以及治则理念,而在胃病治疗时通常需要使用降逆和中的药物类型;此外,由于脾病多为虚寒症,而胃病多为实热证,所以在脾病的治疗用药中 常见健脾益气以及温中之品,胃病的治疗用药多见使用消导和胃泻热的药物类型;在中医学理念中,五脏之邪皆通脾胃,脾胃病本身也可能由其他脏器病变所致,例如肾阳不温脾土、肝克脾土,所以在中医治疗用药时还需要兼治相关脏腑,全面考虑病症类型进行整体治疗;同时胃气主生死出行 ,在治疗脾胃病时需要兼顾注意保护胃气,避免各种大苦大寒导致伤脾、大辛大热导致伤胃。

辨证论治

在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中可见区分的症候以及证型较多,常见包括脾胃虚弱证、脾阳虚衰证、胃阴不足证、寒邪客胃证、脾胃湿热证、肠胃积热证、食滞肠胃证、湿邪困脾症、肝气犯胃证、淤血内停证等,不同的症候类型所需组方以及药材加减均有不同,整体来说对于脾胃的虚寒之症一般采用建中法、理中法以及补中法进行治疗调理,建中法中一般常见使用桂枝汤治疗,理中法则一般使用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补中法则通常应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改善治疗;脾胃实热证则通常采取下法以及清法进行治疗,应用组方通常可见桃核承气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调味承气汤等;对于脾胃湿热证则主要采取分消走泄法进行治疗,应用组方以泻心汤类方药多见;脾寒湿症患者则以温化法多见治疗,应用组方以苓桂术甘汤作为典型代表;胃燥热症应用增液汤、麦门冬汤多见,和解法应用于脾胃病中时可使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组方进行治疗。

特色疗法

在脾胃病的中医特色外治法中常见艾灸以及各类穴位治疗方案,所用穴位常见足三里、神阙穴、中脘穴三个穴位,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主要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神阙穴的刺激与治疗能达到健脾和胃、培元固本的功效,中脘穴是三焦经、小肠经、胃经以及任脉的交会穴位,刺激治疗能够达到增强通调腑气以及和胃止痛的效果。

结束语

由上可见,脾胃病的中医调治首先需要通过区分患者症候确定患者的辨证分型,并结合全身其他各处综合情况选择对应合适的治则治法,以应用组方加减治疗为主,辅助外治法增强疗效,是目前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主要治法,组方的应用以及药材加减均需要符合患者症候特点,并且基于脾胃基础生理功能,强调二者之间的协调作用,达到综合治疗改善的效果。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