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妊娠期糖尿病护理知识大科普
2023-07-05 15:56:57
作者:廖丽华
作者单位: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
妊娠期糖尿病一般是指在孕20-24周,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的糖尿病。妊娠期空腹血糖小于5.1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小于10.0mmol/L,服糖后两小时血糖小于8.5mmol/L,以上3点任意1点的血糖异常,就可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需要予以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42天,需要重新复查空腹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重新评估糖尿病的诊断。大部分患者会恢复正常,小部分患者可能发展成糖尿病,也有小部分患者保持糖尿病前期状态。但是无论如何,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复查血糖,予以生活方式干预,保持理想体重,以延缓或者避免产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产生的原因

孕妇的血浆葡萄糖水平随着妊娠的进展而降低,空腹血糖大约降低10%,因此空腹时孕妇清除这个葡萄糖的能力比这个非妊娠期间要增强,孕妇空腹血糖那也比这个非孕妇要低,这也是孕妇长时间空腹如因发生这个低血糖以及酮症的这个病理的基础。

当然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拮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比如说肿瘤坏死因子、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等等这些因素使这个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着孕周的增加而下降,为了维持正常的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的增加。

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间不能够代偿这一生理变化就容易使血糖升高,使原有的糖尿病加重或者是出现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

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首先是因为妊娠期糖尿病,在孕期出现了血糖代谢异常,往往很多孕妇她有潜在的糖尿病,在早期没有及时的被筛查出来,所以怀孕早期发生自然流产的风险会增加,胎儿发育异常的风险也会增加。往往容易出现循环系统的发育异常或者是像神经管异常都有发生。另外,随着孕期的增加,胎儿在一个高血糖状态下的生长发育,容易发生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由于羊水过多有可能会导致胎膜早破诱发早产。由于巨大胎儿,妈妈在分娩的过程当中就有可能造成难产,甚至不得不剖宫产,在分娩的过程当中,发生产时出血、产道裂伤、产后感染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

妊娠期糖尿病怎么办?

一、饮食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营养需求与正常孕妇相同,像热量、蛋白质、钙质、叶酸、维生素b群等,这些都不可少,总热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好是少量多餐,注意质与量之间的分配,如此可以使血糖比较平稳,此外,应避免甜食及高油食物的摄取,并增加膳食纤维。

二、运动控制,适当参加室外活动,尤其是餐后散步。

三、药物控制,如果有药物控制一定要严格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做好自我检测,妊娠期保持心情愉快很重要,认真对待病情但不做无谓的担心。

四、分娩方式的选择,妊娠合并糖尿病有巨大胎儿,胎盘功能不良,胎位异常或其他产科指征者,应行剖腹产。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护理?

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重点就是要严格管住嘴、要迈开腿,管理好自己的体重非常重要,是一定要注意靠自己的营养结构和饮食量。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一定是要控制高糖和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可以适当地吃一些高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可以吃一些粗粮类的食物,但是也并不是绝对禁忌任何一种食物。比如西瓜只是作为两餐之间的加餐,只是很少量地吃西瓜,吃西瓜前后也并不吃其他的能量食物,也可以吃一些,也并不会因此而导致血糖的明显波动。还需要注意运动,一般餐后半小时需要运动三十分钟左右。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预防?

首先高龄产妇是公认的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在年龄小于25岁的孕妇比较,25岁到35岁妊娠糖尿病发生的风险是增加的。如果大于35岁,则增加的倍数更多。所以说,要避免高龄的妊娠。

另外,多胎以及多次的妊娠,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三胎妊娠比双胎妊娠,以及双胎妊娠比单胎妊娠,发生妊娠糖尿病的几率是明显增加的。

除此之外,肥胖与多囊卵巢综合症在孕前出现在准妊娠的妇女身上,对妊娠糖尿病的一个贡献率也是比较高的,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也是增加的。所以说,也要减肥,避免中心性肥胖,这样更为严重的情况危险性。

综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一般来说都是可以控制的但是一定要做好对于饮食与运动的护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最大可能的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