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或费力、排便不畅、排便次数太少、粪便干结且量少。正常人一般每周排便不少于3次,平均粪便量35~200g,粪便含水量在60%~80%。便秘患者可表现为每周排便少于3次,有的虽然每日排便多次,但排便相当费力,每次排便所费时间相当长,排出粪便干结如羊粪且数量少,排便后仍有粪便未排尽的感觉。
便秘的并发症
1肛裂。长期便秘,粪便干结,可使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遭到机械性创伤,继而形成肛裂。
2.痔疮。长时间反复便秘,大便积聚在肠道,可造成血液循环变慢,出现血液淤滞、静脉扩张,继而造成便秘。
3.精神疾病。长期便秘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胜任家庭和工作职责。
便秘的原理
1.饮食因素:(1)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如果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少,粪便体积小、质地干硬,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导致便秘。(2)水分摄入不足:水分不足会使粪便干燥,肠道内的水分被过度吸收,粪便在肠道内移动困难,从而引发便秘。
2.肠道功能异常:(1)肠道蠕动减慢:由于年龄增长、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原因,导致肠道肌肉收缩力减弱,肠道蠕动减缓,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形成便秘。(2)肠道神经功能紊乱:支配肠道运动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肠易激综合征等,会导致肠道运动节律异常,引起便秘。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抗胆碱能药、阿片类镇痛药等,可能会抑制肠道蠕动或使肠道内水分分泌减少,从而导致便秘。
4.疾病因素:(1)肠道疾病:如结肠癌、直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等肠道器质性病变,可能会导致肠道狭窄、梗阻或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引起便秘。(2)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帕金森病等全身性疾病,可能会影响肠道神经功能或肠道肌肉的运动,导致便秘。
便秘的处理
1.生活方式调整:(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火龙果等)、全谷物(如糙米、全麦面包、燕麦等),以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建议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为25~30克。(2)增加水分摄入:每天饮用1.5~2升水,保持肠道内有足够的水分,使粪便湿润、松软,易于排出。(3)适度运动:适当增加运动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有助于增强肠道肌肉的收缩力,促进肠道蠕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2~3次的肌肉力量训练。(4)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最好在早餐后30分钟左右,因为此时肠道蠕动较为活跃。排便时要集中注意力,避免玩手机、看书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每次排便时间不宜过长,以5~10分钟为宜。
2.药物治疗:(1)容积性泻药:如欧车前、聚卡波非钙等,通过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从而促进排便。这类药物起效较慢,一般需要1~3天,但安全性较高,适合轻度便秘患者。(2)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聚乙二醇等,通过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这类药物起效较快,一般1~2天即可见效,适用于中度便秘患者。(3)刺激性泻药:通过刺激肠道神经,促进肠道蠕动,加速粪便排出。这类药物起效快,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肠道神经功能紊乱、肠道黑变病等不良反应,一般不建议使用。(4)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通过促进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增强肠道蠕动,从而促进排便。适用于肠道蠕动减慢引起的便秘患者。
3.其他治疗方法:(1)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监测和反馈肠道运动和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帮助患者调整排便时的肌肉运动,改善排便功能。适用于功能性便秘患者。(2)心理治疗:对于因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便秘患者,如焦虑、抑郁等,可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等,以缓解精神压力,改善便秘症状。(3)手术治疗:对于因肠道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严重便秘,如结肠癌、直肠息肉等,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