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急性心肌梗死,如何甄别易忽视的表现?
2023-08-22 16:44:06
作者:田志军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怀化济民医院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多数情况下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坏死所致。虽然许多人对于心肌梗死的症状有所了解,如胸痛、胸闷和呼吸困难等典型表现,然而,实际上,这些症状并非每个患者都会出现,特别是在某些特殊人群身上易忽视的表现更加容易发生。因此,了解和甄别心肌梗死易忽视的表现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科普相关知识,帮助人们及时辨识心肌梗死的征兆,早期介入救治,有效保护心脏健康。

一.如何甄别易忽视的表现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然而,并非所有的心肌梗死患者都会出现典型的胸痛,有些人可能会表现出不典型的症状,这就增加了甄别和诊断的困难。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和呼吸困难。胸痛通常位于胸骨后部或左侧胸壁,感觉像是一种沉重压迫或紧缩感。这种疼痛可能向左臂、颈部、下颌甚至背部传播。同时,患者可能会感到窒息或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功能失常所导致的。

然而,有些心肌梗死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而是表现出不典型的症状。

1.不典型的胸痛:传统上,急性心肌梗死常伴随剧烈而持续的胸痛或胸闷感。然而,有些患者可能只出现轻微的不适感或胸酸等症状,容易被忽视为其他原因引起的不适。特别是对于女性、年龄较大的人群以及糖尿病患者来说,胸痛可能不如典型情况明显,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2.消化道症状:一些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前或同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和消化不良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误解为消化系统疾病,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

3.呼吸困难: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供氧不足,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或气短。一些患者可能感到气喘或不能正常呼吸,但并没有明显胸痛等典型症状。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被误以为是呼吸系统的问题,而忽略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4.疲乏和虚弱感:一些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前一段时间内,可能感觉异常疲劳、虚弱无力,并且持续时间比较长。这种疲乏感常常被误认为是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或工作过度所致,从而忽视了潜在的心血管问题。

5.不正常的心率和心律: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脏节律异常。一些患者可能出现心跳过快、过缓、不规则或漏搏等心律失常症状。这些情况可能被忽视,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心律失常史的人群。

6.持续性不适或压迫感:除了剧烈的胸痛,有些患者可能只感到持续性的不适感或压迫感,类似于一种重物压在胸部的感觉。这种不适感可能不够明显或突出,容易被认为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胸部不适。

7.肩膀、背部或颈部疼痛:心肌梗死疼痛可能向身体其他部位放射,如肩膀、背部、颈部或下颌。这些疼痛感可能被误解为肌肉酸痛或疲劳,而忽视了胸部问题的存在。

8.焦虑和恐惧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和恐惧感。这种心理状态的改变可能是由于身体的不适以及对健康状况的担忧所引起的。然而,焦虑和恐惧感有时可以掩盖胸部症状,使人更容易忽视可能的心肌梗死风险。

9.晕厥或昏迷: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导致血液流向大脑的供血不足,进而引起晕厥或昏迷。一些患者可能在发生心肌梗死期间或事后出现晕厥症状,但并非所有人都有明显的晕厥表现,有时候可能只是感到头晕或眩晕。

二.甄别易忽视的表现的方法

1.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定期体检是发现潜在心脏问题和及早发现心肌梗死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医生可以了解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治疗。

2.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患心肌梗死的风险。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以及戒烟限酒都对心脏健康有益。一份均衡的饮食包含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肪的动物蛋白,避免过多的盐和糖摄入。适度运动,如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提高心肺功能,降低患心脏疾病的风险。

3.注意个人身体状况的变化:

要时刻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如果出现明显的疲劳、焦虑、不寻常的嗜睡等症状,应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尤其是有心脏病家族史或存在其他心脏病风险因素的人。

4.就医时告知医生详细病史和症状:

就诊时,应向医生详细讲述自己的病史和症状,包括过去是否存在类似的疼痛或不适感,以及其他因素如情绪的变化、运动后的不适等。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判断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了解和甄别易忽视的急性心肌梗死表现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或身边的人出现上述症状中的任何一种,特别是伴随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家族史时,务必及时就医。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体检,以降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