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与发病机
产后出血的原因被归纳为“4T”。第一个T,英文全称 Tone,指宫缩乏力,官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影响子宫收缩的常见原因包括全身因素,如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高龄,肥胖,全身慢性病等;产程延长、宫腔感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及双胎、羊水过多、子宫肌瘤等。第二个T,英文全称为Trauma,指软产道裂伤,造成软产道裂伤的常见原因有巨大儿、急产、阴道手术助产等。第三个T,英文全称为 Tissue,指胎盘因素,常见的有前置胎盘、胎盘植人、胎盘残留等原因。第四个T,英文全称为 Thrombin,指凝血功能障碍,常见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等原因造成的全身凝血功能障碍,产科原因如胎盘早剥和羊水栓塞、难治性产后出血继发DIC等也是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2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
(1)阴道出血。胎儿娩出后,马上会出现颜色鲜亮的阴道出血,可能存在软产道的裂伤。胎儿娩出后,几分钟内出现暗红色的液体,可能是胎盘因素引发的出血。胎盘娩出后,阴道大量持续出血,可能与胎盘残留、子宫收缩乏力有关。胎盘娩出后,阴道出现持续性的出血,且血液不凝,可能为凝血功能障碍。
(2)低血压症状。产妇可能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头晕等低血压的症状。
3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
(1)及时抢救。一旦发生产后出血,产妇可能会发生失血性休克,甚至可能危及产妇的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及时进行施救,查明出血的具体原因,并根据出血原因展开对应的抢救措施,及时挽救产妇生命。
(2)基础护理。产后出血一般发生在产后 2 小时,应该对产妇的心率、血压、精神状态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如果出现烦躁不安、冒冷汗、面色苍白、心慌、口渴、血压下降、嗜睡等情况,应该提高警惕,避免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3)切口护理。自然分娩时,容易出现软产道损伤,医护人员应该重视产妇产后切口的护理,定期进行切口的消毒处理,观察切口的情况,及时发现软产道血肿,以便能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4)心理护理。产后出血的发生与产妇的精神状态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分娩后,产妇应该放松精神,避免出现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家属也应该多关心产妇,给予产妇更多的照料,使产妇得到充足的休息,促进身体恢复。如果产妇出现了剧烈的情绪波动,应该给予必要的安抚和心理疏导,避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出血量增加。
(5)饮食护理。产妇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血,因此产妇应该多摄入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牛羊肉、动物肝脏、瘦肉、蛋黄、紫菜、菠菜、豆类及豆制品、海带、芥菜、黑木耳、红枣等,促进血液的再生。同时,应该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如草莓、苹果、猕猴桃、橙子、柚子、菠萝、芹菜、白菜、小油菜、豆芽等,以促进对铁的吸收。此外,应该多补充蛋白质,多摄入鸡蛋、牛奶、瘦肉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
(6)运动护理。可以有规律地按摩产妇的子宫,按压宫底,促进子宫内瘀血的排出,增加子宫的收缩能力,从而帮助止血。血容量较低的产妇,应该注意卧床休息,以促进血液的再生。纠正血容量低的情况后,可以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运动,比如散步、瑜伽、伸展运动等,有利于有益因子的释放,促进身体的康复,但是一定不要进行剧烈运动,避免耗氧量增加而引发低血压症状。
(7)用药护理。应该适当补充铁剂,口服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或静脉注射蔗糖铁注射液,必要时可适当输血,迅速纠正血容量不足的情况。
4产后出血的预防
做好孕前管理,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避免羊水过多、巨大儿等情况的发生。重视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不良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孕期适当补铁,纠正贫血。产后出血是非常危险的,应该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并做好护理工作,有效维护产妇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