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科学补钙
2024-07-23 14:39:30
作者:蒙泽龙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
“补钙新观念,吸收是关键”

“蓝瓶的钙,好喝的钙”

“人啊,一上年纪就容易缺钙,现在有了某高钙片,一天一片,一片顶五片,您看我,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腰腿也不疼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身体的保健意识也逐渐加强,加上媒体广告的作用,不少保健品走进了人们的家里,你家里是否也有很多食品补充剂,其中是不是也有钙呢?

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在呼吸、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但对于补钙我们是否存在很多疑问,那么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补钙?

补钙应该补多少?

成人补钙均为800毫克/天(无论是否怀孕、哺乳或年龄超过50岁)

科学补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对于女性来说,一生中会经历许多生理变化,从青春期到怀孕期、哺乳期到更年期,每一个时期的变化就会使钙在体内的需求和流失情况发生很大的改变。要想远离骨质疏松的困扰,及时科学补钙很关键。我们可以从日常饮食、运动和补充剂三个方面入手,来满足人体对钙的需求。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日常饮食来摄入足够的钙。乳制品是优质的钙来源,包括牛奶、酸奶、奶酪等。此外,豆制品如豆腐、豆浆也富含钙质。海产品如虾、蟹、贝类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绿叶蔬菜如菠菜、芹菜、小白菜等也富含钙。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健康状况,合理搭配这些食物,以确保摄入足够的钙质。

其次,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生长,增加骨骼的负荷,从而促进钙的吸收和储存。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跳舞等,可以增加骨骼的密度。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可以增加骨骼的强度。适度的运动不仅有助于补钙,还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等,可能需要额外补充钙剂。钙片的选择

钙片分为三类:无机钙、有机钙、螯合钙。

无机钙主要包括碳酸钙、氯化钙和磷酸钙等。含钙量高且价格便宜,但是对于胃功能不好、有胃病、胃食管返流的的人应避免选择,因为它的消化需要消化大量的胃酸。

有机钙包括柠檬酸钙、醋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枸橼酸钙等;虽然含钙量不如无机钙,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且不需要胃酸的参与。在选择钙剂时,我们应该选择含有高钙含量、易吸收的产品,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量补充。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钙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免超过身体的需要或造成不适。

总的来说,科学补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方法。通过合理的日常饮食、适度的运动和必要的补充剂,我们可以满足人体对钙的需求。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过度补钙,以免引起钙沉积和其他不良反应。因此,在补钙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合理的补钙方案,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 

另外,除了饮食、运动和补充剂,我们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入手,来增加钙的吸收和利用。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饮水习惯。充足的水分可以促进钙的溶解和吸收。因此,我们应该每天喝足够的水,尤其是在饭前饭后,可以适量喝一杯温水,帮助消化吸收,提高钙的利用率。  

其次,要注意合理的晒太阳时间。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是钙的重要吸收辅助物质。因此,适度的户外活动,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可以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

另外,要避免一些不利于钙吸收的习惯。比如,过多的咖啡因摄入会增加尿液中钙的排泄量,影响钙的吸收。因此,我们要适度控制咖啡、茶的摄入量。此外,吸烟和酗酒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所以要尽量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后,要保持心情愉快、减少压力。研究表明,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松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通过运动、音乐、阅读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提高钙的吸收效果。

综上所述,科学补钙不仅仅局限于饮食、运动和补充剂,我们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入手,来增加钙的吸收和利用。合理饮水、适度晒太阳、避免不良习惯、保持心情愉快,都是帮助我们科学补钙的重要方法。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注重这些细节,保持骨骼健康,享受健康生活!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