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白内障:隐秘的视力“杀手”与预防之道
2024-07-19 10:08:34
作者:黄雪雁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人医院
白内障,这一眼科疾病,因晶状体混浊而导致视力受损,其早期症状的隐匿性使得许多人未能及时察觉并接受治疗,进而面临病情加重甚至失明的风险。作为当前致盲的首要原因,白内障无疑是一个深度隐匿的视力“杀手”,悄然间损害我们的眼睛,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深入了解白内障的相关知识及预防方法,对于维护我们的视觉健康至关重要。

一、白内障的定义与病因

白内障,简而言之,就是眼睛晶状体出现混浊、透明度降低,导致以视力下降为主的退行性病变。其病因复杂多样,包括环境、老化、遗传、营养、辐射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过量饮酒、吸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眼睛外伤等,均与白内障的形成密切相关。

二、白内障的分类

按照病因进行分类,白内障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年龄相关性(老年性)白内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群中该类型白内障的患病率也显著上升。此外,还包括外伤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中毒性白内障、辐射性白内障以及后发性白内障等。

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早期症状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早期症状虽然隐匿,但仍有一些迹象可供我们警惕:

1. 视力模糊、眼前阴影:这是白内障最典型的症状。患者会觉得视力逐渐下降,眼前总有阴影,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严重时可能只有光感,甚至失明。

2. 虹视现象:白内障初期,晶状体会吸收大量水分并肿胀,上皮细胞隙增大并填有微粒水滴。患者看灯光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呈现出五彩的晕光,即虹视。

3. 畏光和炫光:由于光线通过部分混浊的晶状体时产生散射,干扰视网膜成像,导致患者出现畏光和炫光现象。

4. 单眼复视或多视:晶状体纤维肿胀和断裂导致屈光度不一致,使得晶状体屈光力不均匀,从而产生单眼复视或多视现象。

四、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诊断与治疗

根据白内障混浊发生的部位不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可分为皮质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和囊膜下型白内障三种类型。目前,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治疗白内障的方法,通常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遗憾的是,目前尚无药物可以有效治疗白内障,无法逆转已经混浊的晶状体。

五、如何预防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鉴于白内障对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做好日常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保持愉悦的心情:

研究指出,愉悦的心情与内分泌稳定密切相关,有助于延缓衰老和防治疾病。

尽量避免长期处于压力和焦虑状态,学会放松和调整心态。

2. 合理饮食:

饮食应以富含蛋白质、钙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为主,如奶制品(牛奶、酸奶)、蔬菜(绿叶蔬菜、胡萝卜)、海产品(鱼、海带)和水果(富含维生素C和E的水果)。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过度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

3. 戒烟限酒:

抽烟和过量饮酒均会增加白内障的风险。尽量戒烟,并限制酒精的摄入量。

4.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产品,每小时至少休息5-10分钟。保持适当的阅读距离和屏幕亮度,避免眼睛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

5. 积极防治慢性病:

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与白内障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血糖的检测,对于已患糖尿病的人群,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6. 避免紫外线照射:

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会增加白内障的风险。在户外活动时,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防护用品,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直接照射。

通过实施这些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风险,维护眼睛的健康。然而,如果已经出现白内障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六、总结与展望

白内障作为致盲的首要原因,其早期症状的隐匿性使得预防和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深入了解白内障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其早期症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持愉悦的心情、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积极防治慢性病以及避免紫外线照射等,都是有效预防白内障的关键措施。

总之,白内障虽然是一个隐秘的视力“杀手”,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大大降低其发病风险并维护我们的视觉健康。让我们共同关注白内障问题,守护我们的明亮视界。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