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关于新生儿便秘的症状和缓解方法
2024-07-19 10:51:42
作者:冼妹伍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德保县人民医院
新生儿便秘是指新生儿排便困难、便量少或排便时间间隔长的现象。由于新生儿生理上的适应性调节、饮食上的变化以及消化系统的发育不足,便秘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其发生率约为10%-30%。这意味着每年有很大一部分新生儿可能会面临便秘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便秘的症状、原因及缓解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新生儿便秘的症状

1. 通便次数和难度

新生儿通便次数和难度通常少于婴儿期。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24至48小时内会排出胎便,随后几天有少量黄色或棕色便便。若两天内未排便,且排便次数明显减少、难度加大,可能是便秘症状。判断时需考虑年龄和喂养方式,母乳喂养的宝宝通常每天排便1-2次,配方奶粉喂养则通常每天1次。

2. 大便质量和形态

新生儿便秘的另一症状是大便质量和形态异常。正常大便为黄色或棕色,质地柔软,类似芝士或灰泥,有明显芳香。若宝宝大便变干燥、硬、块状,或排便需使劲用力,可能便秘。长时间不排便可能导致肠内垃圾和毒素积累,引起不适和疾病。

3. 腹部胀痛和不适

新生儿便秘常伴随腹部胀痛和不适,这是消化系统受压的表现。排便困难时,肠内气体和废物积累,导致腹部胀痛,宝宝可能变得烦躁不安、无法入睡,尝试拉腿缓解不适。此症状还可能引发食欲不振、营养不良和体重不增等问题。

二、新生儿便秘的原因

1. 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差异

母乳喂养的婴儿比人工喂养的婴儿更容易便秘。这是因为母乳成分容易被新生儿消化吸收,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盐分等营养成分非常适合新生儿的消化吸收。

2. 新生儿肠道生理特点

新生儿的肠道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菌群,肠道蠕动速度较慢,食物在消化吸收后停留时间较长,容易形成干结。此外,新生儿的括约肌、直肠肌群等还比较松弛,排便能力不足,容易造成便秘。

3. 不良生活习惯和营养因素

新生儿的生活习惯和营养因素也会影响便秘的发生。例如,夜间过长的睡眠时间、不良的睡姿和抱姿以及缺乏运动等都会使肠道蠕动减缓,影响排便。同时,饮食中缺乏足够的水分和膳食纤维也会导致便秘。

三、新生儿便秘的缓解方法

1. 母乳喂养的作用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最好的喂养方式,母乳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婴儿健康成长,并帮助缓解便秘问题。母乳中含有充足的水分和益生菌,能够增加肠道内的水分,使宝宝便便柔软,容易排出。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也是缓解便秘的关键,母亲需采用正确姿势喂养婴儿,保证宝宝充分吸收母乳,并避免过多吞食空气,从而减少胀气和便秘的发生。

2. 人工喂养的调整

对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缓解便秘同样重要。由于人工奶粉通常比母乳更难消化,容易导致便秘,因此新手父母需掌握正确的人工喂养方式。首先,要确保奶粉与水的配比正确,按指定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避免奶液过度浓稠或过于稀薄。其次,要控制奶瓶的喂养速度,避免婴儿一口气喝太多,以防过快吞咽和胀气。最后,需留意并调整宝宝的喂养时间和量,避免饥饿或过饱。

3. 生活习惯和营养调节

除了喂养方式,新生儿便秘的缓解还需关注生活习惯和营养调节。具体措施包括:保持宝宝体温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影响肠道正常功能;通过正确按摩帮助宝宝排便,使用温水或宝宝专用的按摩油轻柔按摩宝宝肚子,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适当增加宝宝运动量,根据宝宝的年龄和体质适度安排运动量和强度,因为适当运动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问题;同时,适当增加宝宝膳食中的纤维素摄入量,因为纤维素能吸收肠内水分,使便便变得柔软,有助于缓解便秘。

四、预防新生儿便秘的措施

为了预防新生儿便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按需哺乳,遵循宝宝的需求喂养,不要定时喂奶。

2.在喂奶前后进行适度按摩和拍嗝,促进肠道蠕动。

3.适时引导宝宝吃辅食,选择富含纤维的食物,帮助预防便秘。

4.控制喂养量,避免过度喂养。

5.优先选择母乳喂养,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

6.合理搭配食物,提供多样化的食物,增加纤维素含量,避免油腻、高糖和辛辣食物。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喂养习惯,提高母乳喂养率,并有效预防新生儿便秘的发生。希望本文能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生儿便秘问题,让宝宝健康成长。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