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指的是骨头自身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被中断,可能是直接创伤导致的,也可能是骨骼本身存在疾病导致的。骨骼疾病一般指的是骨髓炎、骨质疏松、骨肿瘤等,会逐渐破坏骨骼的坚固性,导致轻微的外力就能够带来骨折。
按照损伤程度来说骨折可以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完全性骨折指的是骨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被完全的破坏,骨头已经完全短成2截。不完全骨折属于损伤比较轻微的骨折,比如裂纹骨折和青枝骨折。裂纹骨折比较常见于成年人群体,骨质已经产生裂纹但是没有完全骨头断裂。青枝骨折则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骨质弹性比较好,局部虽然骨皮断裂但是没有完全的断开。
如果按照断裂的形状来说,可以分为横行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以及部分嵌插性骨折。还有比较常见的腰椎部位的压缩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儿童的骨骺分离等。
按照骨折的稳定性,也可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稳定性骨折很难再次进行移位,不稳定骨折指的是在没有任何固定措施下,会因为一些外力作用造成错位。
按照创口的情况,还可以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2. 骨折手术如何用钢板固定
钢板属于骨折固定类型,但并不是固定的模式,在骨折手术中钢板有很多种使用方法,钢板又包块普通钢板、动力加压钢板、锁定解剖板,在手术之前患者要明确钢板在手术中的使用目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成年人的移位骨折常规处理方式就是保持绝对稳定的固定,拉力螺钉和钢板就能够起到绝对稳定的效果。横向骨折的话需要使用加压钢板。医生会在手术之前决定钢板的类型和使用方法。
2.1手术前准备
在骨折手术之前需要进行患者全身检查,比如血常规、心电图、胸部CT,确保患者其他身体部位状态良好,没有其他的严重疾病或者是并发症。这些检查也能够帮助医生了解骨折的类型、位置和程度,为后续手术的开展制定出正确的决策。确定手术时间之后停止使用一部分药物,比如抗凝药物、特殊降压药物等,避免手术出血或者是其他并发症。要禁食、禁水、清洁肠道,练习床上排便等。手术之前患者和家属都要对手术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确定手术的风险和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
2.2手术过程详解
骨折手术的麻醉方式,是根据具体的骨折位置以及患者当下全身情况来确定的,如果是上肢骨折大部分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肢骨折则常使用椎管内麻醉。
手术部位需要进行仔细清洗和消毒,以防止感染发生。
医生可能会用无菌材料包裹周围的皮肤,然后在骨折部位的皮肤上切开一个小口,以便直接接触到断裂的骨头。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重新排列和复位骨头碎片,保护骨膜、使其恢复到正确的解剖位置。这可能需要牵引、移动,或使用特定的工具进行调整。
当骨头复位完毕后,医生会使用特殊的外部固定装置(如金属钢板、钉子、螺钉或钢丝)来稳固骨头,这些固定装置将保持在骨折部位,以帮助骨头愈合。
最后,医生会缝合或用特制胶带封闭手术切口,并可能会为手术部位裹上绷带,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保护。
2.3术后恢复与康复
上肢骨折后的康复主要目标是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肌肉力量,保持和恢复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协调性,从而使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得以恢复。
下肢骨折后,骨折的稳定性重建与愈合是康复的基本前提,而肌肉力量的恢复则是正常功能实现的保障。
下肢骨折后的康复训练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阶段主要进行足趾、踝关节和髋关节的主动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从术后第三天开始,如果疼痛反应减轻,便可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连续的被动关节活动和理疗有助于减少术后关节粘连。在第二阶段的康复训练中,仍以不负重的活动度训练和肌肉力量练习为主。第三阶段则增加了负重情况下的活动度训练与肌力练习,并加强步行和平衡能力的训练。在下肢康复过程中,需要特别针对膝关节的僵硬进行治疗。
结语:
骨折手术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身体最大限度、最早的恢复功能,使用钢板进行坚强内固定,可以帮助提高骨折的愈合率,如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僵硬、粘连等有效提升骨折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