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的治疗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操作流程比较简单,肿瘤定位准确,而且对于肿瘤局部用药可达到浓度高、杀伤力强的效果,全身不良反应较小。在有效的护理下还可减轻患者不适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肿瘤治疗效果。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下肿瘤介入治疗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相关护理。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对一切都是陌生的,心理会产生紧张与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要做好医院环境的介绍,科普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与手术流程等,让患者意识到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好的配合。
2、营养支持。介入手术治疗前,应重视患者的营养补充,合理进食高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确保介入治疗可以顺利开展。
3、疼痛护理。介入治疗的肿瘤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这时医护人员要做好疼痛评估,合理使用药物止痛,也可采用转移法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比如通过做患者喜欢的事,让其身心得到放松,忘记了疼痛,做好疼痛护理,可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更好的开展介入治疗。
4、术前各种准备。做好药敏试验,确保安全高效用药;皮肤准备,介入治疗前一天洗澡清洁皮肤,换干净的衣服,细心观察穿刺部位情况,便于手术中及手术后做对照;如需禁食禁饮,患者胃肠准备应介入术前一晚8点后不要再进食,晚10点禁水;术前指导患者如何床上排便,避免术后发生便秘等;术前排空大小便,取下身上所有的饰品与义齿等;准备手术使用的器械、物品与药品等,保证所有器械可正常使用。
二、术中护理
1、选择舒适的体位,平卧手术台上,双手自然放在两侧。躁动患者需要进行全麻,介入治疗中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体位,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确保呼吸道通畅。
2、准确传递介入手术中使用的药品与物品并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再应用,保留所有包装。
3、密切观察术中病情变化,做好护理与及时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呼吸、血压与心率等,警惕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做好急救处理;若患者出现呕吐,应将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吸引发窒息危险,及时清理干净呕吐物,做好患者的精神安慰,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疼痛观察,若化疗药物刺激血管内膜,血管强烈收缩,发生缺血现象,引起组织缺血性疼痛时,轻微疼痛多鼓励安慰,可以缓解疼痛,疼痛较严重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缓解疼痛。
4、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发生感染。医护人员应掌握熟练的技术,全程各个环节严格无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手术安全完成。
三、术后护理
1、手术结束回到病房后,要加强穿刺点护理。拔管后应对穿刺点加压止血15分钟左右,不出血后用5-8层纱布包扎,患肢制动24小时,用沙袋加压6小时,细心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血肿以及渗血等。
2、观察穿刺点远侧肢体情况,要与介入治疗前对比,若皮肤颜色变得苍白,四肢发冷,脉搏非常弱或者运动不好等,都要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3、记录术后24小时排尿量,了解尿液颜色与性质等,术后应多补水,保证24小时排尿量多于2升,多排尿也可快速排出体内造影剂。注意若术后2小时患者都没有排尿,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4、术后24小时内严密监测患者情况,观察呼吸、神志、语言、活动以及意识等,确保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救治,可保证介入治疗的安全,有助于疾病康复。
5、术后不适症状的护理。术后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出现异常感受,根据患者主诉情况积极响应,重视患者的不适感。若出现发热,38度左右时,患者状态良好可不用药,多喝水并排尿有助于降温,若体温高于39度,采用物理降温,及时换下打湿的衣物,记录好体温变化;若出现疼痛,做好心理安慰,多转移注意力,疼痛较重者,可使用药物镇痛;若出现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痛等,可在治疗前使用胃复安等止吐药,减少症状的发生,手术后也可使用雷尼替丁等,叮嘱患者要少食多餐,不要吃难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