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外伤出血,如何快速止血处理?
2024-07-16 16:40:19
作者:梁海霞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人民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导致外伤出血。这时候,正确的止血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减少血液的流失,还能降低感染的风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能挽救生命。那么,当面对外伤出血时,我们应该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止血处理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识别出血类型

在面对外伤出血时,首先要判断出血的类型。这有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止血方法。

1. 动脉出血:血液呈鲜红色,喷射状或快速涌出。这是因为动脉血压较高,血液流动速度快。

2. 静脉出血:血液呈暗红色,缓慢流出。静脉血压较低,血液流动速度相对较慢。

3.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从伤口表面渗出,通常量较小。这种出血多是由于皮肤或黏膜的轻微损伤造成的。

二、基本止血原则

在进行止血处理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确保处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保持冷静:面对外伤出血,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只有冷静下来,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2. 评估环境安全:在处理外伤出血之前,要先评估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如果环境存在危险,如交通繁忙的道路或存在其他安全隐患,应先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3. 使用隔离层:在处理伤口时,尽量戴上医用手套或使用干净的布料作为隔离层。这样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保护自己和伤者的健康。

4. 压迫止血:对于大多数外伤出血,直接对伤口施加压力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通过压迫伤口,可以减少血液的流失,并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条件。

5. 抬高伤处:如果可能的话,尽量抬高受伤的部位。这样可以减少血液的淤积,降低出血的速度和量。

三、具体止血方法

了解了基本的止血原则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止血方法了。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止血方法:

1. 直接压迫法

直接压迫法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止血方法之一。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外伤出血。具体步骤如下:

(1)使用干净的纱布、绷带或衣物直接覆盖在伤口上。

(2)用力按压伤口,使纱布或绷带与伤口紧密贴合。

(3)保持压迫状态,直至出血停止或专业救援人员到来。

需要注意的是,按压时要保持力度适中,既要确保止血效果,又要避免对伤口造成过大的压力而损伤周围组织。

2. 加压包扎法

加压包扎法适用于较大面积的伤口或出血量较多的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1)在伤口上放置干净的敷料,如纱布或绷带。

(2)用绷带或布条紧紧包扎伤口。包扎时要从伤口的一侧开始,逐渐缠绕至另一侧,确保敷料与伤口紧密贴合。

(3)包扎完毕后,检查是否有血液渗出。如有渗出,应继续加压包扎。

需要注意的是,包扎时要保持力度适中,既要确保止血效果,又要避免过紧而影响血液循环。

3. 止血带使用

止血带是一种特殊的止血工具,主要用于四肢严重出血且其他方法无效的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1)将止血带缠绕在伤口上方(靠近心脏一侧)的肢体上。

(2)拉紧止血带,直至出血停止。

(3)记录止血带的使用时间,并每隔一小时松开几分钟,以防肢体因长时间缺血而坏死。

需要注意的是,止血带的使用需要谨慎,因为过紧或过长时间的使用都可能导致肢体坏死。

四、特别注意事项

在进行外伤出血的止血处理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使用脏物或手指直接接触伤口。这样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 对于嵌入伤口的异物,不要轻易拔出。因为拔出异物可能会加重出血或造成更大的损伤。正确的做法是先进行止血处理,然后尽快就医。

3. 如出血无法控制或伤口情况严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告知伤情。在等待救援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可以继续进行止血处理,并尽量保持伤者的体温和稳定情绪。

五、后续处理

止血只是外伤处理的第一步,后续的清洁、消毒和就医也是非常重要的。

1. 止血后,要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避免使用不干净的物品接触伤口,以免引起感染。

2.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消毒液对伤口周围进行清洁和消毒。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感染的风险。

3. 尽快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医生会根据伤口的情况进行清创、缝合等处理,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总之,外伤出血时的快速止血处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和注意事项,我们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我们也要鼓励身边的人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共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