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打破误解:避孕药的真相与谣言
2024-08-07 10:30:27
作者:梁志荣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妇幼保健院 
  服用避孕药是人们常用的避孕方式之一,但避孕药自问世以来,就伴随着各种误解。对此,本文以打破误解:避孕药的真相与谣言为题展开科普,旨在从科学角度为大家揭示避孕药的真相,澄清常见的谣言,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和使用避孕药。
  避孕药的避孕机制
  避孕药,顾名思义,是人们用来避孕的药物。避孕药一般是由雌激素和孕激素组成的,当然,市面上也有单方的孕激素及一些非甾体药物。避孕药的避孕机制可从多方面阐述。其一,避孕药可以借助抑制排卵的方式来帮助人们避孕。避孕药中蕴含雌孕激素组合,其借助负反馈机制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能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则会随之降低。而这两种激素正是卵巢排卵所必需的,因此人们在服用避孕药后,卵子的产生与释放将会受到影响。其二,避孕药可以借助改变宫颈粘液性状的方式帮助人们避孕。避孕药中蕴含孕激素成分,该成分会导致女性宫颈粘液的性质改变,即变得更加稠厚,稠厚的宫颈粘液如同一道物理屏障,能降低精子与卵子相遇的概率。其三,避孕药可以借助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帮助人们避孕。这是因为避孕药可以抑制子宫内膜增殖,当子宫内膜增殖受影响时,受精卵着床则会受到影响。其四,避孕药可以干扰输卵管功能,进而帮助人们避孕。避孕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输卵管的正常蠕动和分泌,这则会使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的运行受阻或延迟,进而干扰其在子宫内的正常着床。
  避孕药的谣言与真相

  谣言一:避孕药会导致发胖

  经常服用避孕药并不会导致发胖,换言之,发胖也并不是避孕药的“错”。结合避孕药的成分可知,其属于性激素类药物,并不会直接影响脂肪代谢,且人们在服用避孕药后,其中的成分会很快被代谢掉,就算避孕药对体重有一定影响,那也是暂时性的。因此,部分人在服用避孕药后发胖,可能与食欲增加、生活方式改变或内分泌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而非避孕药本身所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屈螺酮炔雌醇片这一避孕药具有抗盐皮质激素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体内水钠的潴留,对体重控制反而有帮助作用。

  谣言二:避孕药的副作用普遍很大

  当前,很多人认为避孕药副作用大。但结合大量研究结果可知,想要避孕的人,长期服用避孕药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且副作用与其他避孕方式相比是较小的一种避孕方式。避孕药除了被应用于避孕外,还常被应用于治疗一些妇科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常常会服用避孕药物。值得注意的是,服用避孕药在一定程度上对降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肿瘤疾病具有积极作用。当然,任何药物都可能有副作用。因此,女性需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合理使用。

  谣言三:服用避孕药会影响性欲

  有人认为服用避孕药会影响性欲,这也是有关避孕药的谣言之一。服用避孕药不仅不仅降低性欲,反而会帮助不想生育的夫妻降低心理压力,使性生活更加和谐。因此,避孕药在抑制排卵的同时,并不影响卵巢功能,业并不会影响性生活质量。

  谣言四:停服避孕药后需要等几个月才能备孕

  有些想要备孕的夫妻认为,女性备孕需要提前几个月停服避孕药,但事实上,停服避孕药后需要等几个月才能备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女性身体代谢口服避孕药中所含的激素一般只需要一天时间。因此,在药物代谢后,并不用担心其中的成分还“留在”身体里,正常情况下,停服一两天后就可备孕。
  服用避孕药的注意事项
  尽管有关避孕药的传言为谣言,但女性在服用避孕药时,仍需注意以下问题:其一,避孕药的使用量应严格按照说明要求,必要时需请求医生指导。其二,短效避孕药需要每天按时服用,避免漏服导致避孕失败。其三,在服用避孕药期间应避免与某些药物如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生素等同时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避孕效果。其四,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确保身体健康。
  服用避孕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避孕方式,该方式避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希望更多人能正确认识并服用避孕药,以此在保障避孕效果的同时保障自身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