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产生葡萄胎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危害,如何治疗?
2023-08-22 16:01:53
作者:林永良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中医医院
很多准妈妈都不了解什么是葡萄胎?而面对葡萄胎的患者,大多是手足无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地加快,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要做好此类疾病的防治,首先要从病因角度出发,争取远离发病源。而导致葡萄胎的原因众多,具体有哪些表现呢?防治的措施又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什么是葡萄胎

葡萄胎通俗理解为指发育成胎盘的部分——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出现了问题,出现水肿或者增生而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之间连串,其外形更似葡萄,俗称葡萄胎,也称水泡状胎块。葡萄胎可以分为完全性葡萄胎、部分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临床上又将侵蚀性葡萄胎归类为恶性肿瘤。

发生葡萄胎的原因

1.营养因素。葡萄胎主要见于食米国家,被人们认为与营养成分有关。经相关的研究发现,内生细胞肿瘤的患者中,其叶酸的活力相对较低,而胚胎血管形成过程中出现叶酸缺乏,也会影响到胸腺嘧啶合成,最终导致胚胎出现死亡,甚至胎盘绒毛中的血管缺乏;在人们的饮食当中,胡萝卜素较低,因此发生葡萄胎的危险性在增高;维生素A缺乏的地区,发生葡萄胎概率增加;葡萄胎组织中微量元素Zn、Se含量下降。

2.感染因素。很多临床研究者认为,葡萄胎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但是目前临床中并没有真正的证据证明。

3.内分泌失调。葡萄胎的发生与卵巢功能不全或者衰退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集中于20岁以下或者40岁以上的妇女。在怀孕早期进行卵巢切除术,可能导致胎盘出现水泡样变,认为雌激素不足而引起的葡萄胎。

4.孕卵缺损。这主要与卵子本身发育出现异常有关。

5.种族因素。种族因素导致葡萄胎的发病率也值得人们关注。有相应报道显示,美国的黑人妇女发生葡萄胎的概率仅为其他妇女的一半。而在新加坡,欧亚混血人种中,葡萄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印度人、马来西亚人以及中国人的两倍以上。

6.病理原因。原癌基因以及抑癌基因是控制人体细胞生长分化的重要基因,而原癌基因过度表达或者被激活,使得抑癌基因变异和失活,这与肿瘤发生有很大的关系。

葡萄胎在临床中的表现

1.停经后阴道流血。大部分患者在停经之后还会发生不规则的阴道出血症状,开始时量比较少,易被认为是先兆性流产,随后逐步增多,并且出现大量流血。伴随着自然排出水泡样的组织,严重则可能导致休克和死亡。

2.腹痛。随着葡萄胎不断增大,子宫急速膨大而引发下腹疼痛。葡萄胎在排出之后,由于子宫收缩而出现下腹阵发性疼痛。

(1)子宫出现异常。由于在子宫内出现绒毛水肿和宫腔积血,因此,葡萄胎的患者,其子宫会大于相应月份,并且质地相对柔软。

(2)妊娠呕吐及妊高征征象。由于增长滋养的细胞相比较正常,胎儿而言会产生更多HCG,因此,因此,呕吐相比较正常,妊娠而言更为严重。又因为葡萄胎患者的子宫增大速度加快,子宫内张力不断增大,因此在妊娠过程当中,早期会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甚至引发急性心力衰竭的问题。

3.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因为肺部或脑部转移病灶引起咯血或癫痫发作等。

葡萄胎治疗及预后

葡萄胎一旦确诊要立即予清除,大多数葡萄胎可经清宫治愈。清除葡萄胎时应注意预防出血过多、子宫穿孔及感染,不推荐药物流产,子宫大小<妊娠12周,争取一次清除,若高度怀疑葡萄胎组织残留,则必须再次手术,每周要做查血HCG一次,直到呈现阴性为止。并且每月定期进行检查,半年之后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检查,一年之后每六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并随访时间为两年,同时两年内不能怀孕。对于高危患者可进行预防性化疗,高危因数有:1.年龄>40岁;2.子宫体积明显>停经月份;3.HCG>10单位/升;4.黄素囊肿>6㎝;5.重复性葡萄胎者;6.无条件随访者。恶性葡萄胎需进行化疗治疗。患过葡萄胎后对再次怀孕的机会并无影响,然而,再次发生葡萄胎的概率依旧存在。葡萄胎之后能够生育,只是为了让生育功能不再出现任何的变化,或者影响,就需要通过自身体质方面进行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够防止身体由于存在问题后面再度妊娠,又出现葡萄胎的问题,想要生育的前提是对身体进行有效的调理。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