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是指从胎儿期到18周岁的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各项保健工作,其目的是通过健康宣传、健康检查等措施,使儿童体格发育正常,心理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正常发展。儿童保健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家长和医疗保健工作者之间沟通和合作。
儿童早期营养
在胎儿期,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孕期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母亲应按照孕期保健的相关指南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以满足胎儿需要。母亲分娩后,母乳成为婴儿重要的营养来源,母乳富含丰富的各种营养元素以及相关的生物因子,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WHO及相关政策指南都建议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如母乳不足或因特殊原因无法母乳喂养,可以使用代乳品,从而保证婴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在新生儿期,应按需喂养,注意清洁卫生,减少新生儿罹患感染性疾病等的可能性。1~4月龄,仍提倡母乳喂养为主,保证充足的奶量,对生长发育进行监测。4~6月龄,可着手添加辅食,应在孩子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添加的原则应遵循从少到多、由稀到稠、从细到粗的原则。待孩子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外一种,不能同时添加数种,注意孩子饮食的多样化,避免孩子吃不新鲜的食物或含有防腐剂等添加剂的食物。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
儿童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健康,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应包括智力的正常发育,心理行为发育包含活动动作,语言发育,认知及社会情感正常等。一个心理行为发育健康的儿童应具有:
1.情绪基本上愉快而稳定,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经常无理取闹。
2.爱与小伙伴交往,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参加符合自己年龄段的各种活动。
4.有较强的求知欲,在不同年龄阶段能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等。
6.能保持正常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活动等。儿童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不仅能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而且能为孩子的学习和其他能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应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与孩子积极互动,多学习儿童早期发展的知识并应用到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
2.早期教育要注意循序渐进。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原则。
3.注意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相结合,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
其他方面
1.在出生后的2~3个月,孩子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此时不应添加辅食。
2.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尤其是体重和身长增速明显,应定期测量其身高和体重,发现生长发育偏移应及时寻找原因,早期纠正。
3.注意饮食卫生、营养均衡。食物搭配丰富有营养,避免孩子偏食、挑食,避免选择添加剂过多的食物。
4.注意安全。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要爬窗、爬树、爬栏杆等;要让孩子明白火灾、触电和溺水等事故的危害。应注意避免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如煤气中毒、烫伤等。
5.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洗手。萌出第一颗牙齿后就应每日刷牙,避免龋齿发生。注意用眼卫生,尽可能少接触电子产品,每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预防近视的发生。
儿童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孩子的生长发育对其一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家长应特别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定期到医疗机构进行儿童保健,以便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干预处理,从而每一让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