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齿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牙齿健康有着明确的定义标准,分别是牙齿清洁、无出血现象、无疼痛感、无龋洞和牙龈颜色正常: 牙齿清洁指的是牙齿表面没有附着牙菌斑、牙龈附近没有附着牙结石。 无出血现象指的是在食用较硬的食物或刷牙期间没有出血的情况。 无疼痛感指的是口腔内部没有牙周炎、蛀牙、智齿等引发牙龈肿痛症状的疾病。 无龋洞指的是牙齿上没有小黑点、黑斑和牙洞。 牙龈颜色正常指的是牙齿表面牙釉质颜色呈淡黄色或半透明的象牙色。 您的牙齿健康吗?
据我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牙齿健康标准的人口不足百分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小测试来确定自己的牙齿是否健康: 在刷牙时检查牙刷的刷毛上是否有血迹。 在进食苹果等食物时检查咬下的部分是否有血迹。 对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龈是否存在肿胀、发红、牙根暴露等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自己是否有咬东西时力量不足、牙齿松动等情况。 检查自己是否具有口臭或口气。 对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齿上是否附着了牙菌斑、牙龈附近是否存在牙结石、口腔内是否存在蛀牙或“变色牙”。 如果您存在以上的口腔问题,那么您可能患上了牙龈炎或牙周炎,建议您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口腔疾病若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当做好口腔日常护理,降低口腔疾病出现、蔓延、复发的概率。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口腔护理?
1.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刷牙都是横着刷,这种错误的刷牙方式不仅会刺激牙龈,还会损伤牙釉质,长此以往会磨损牙颈部造成牙齿楔状缺损情况的出现。部分人在刷牙时仅重视清洁牙齿的唇侧面与牙间隙,对牙齿咬合面、舌侧面的清洁没有做到位,这种错误的刷牙方式有可能导致患者牙齿上出现牙菌斑,进而导致牙结石与牙周病的出现。部分人在刷牙时因为害怕引发牙龈出血而不清洁牙龈,这样的刷牙方式也是错误的,不清洁牙龈就会导致牙龈周围过脏,这种情况会引发牙龈发炎,牙龈发炎后才会容易出血,因此在刷牙时仔细清洁牙龈就是避免牙龈发炎、牙龈出血的最佳方案,因为怕牙齿出血而不清洁牙龈只会引发恶性循环[1]。部分人刷牙时因为看到口腔内有了大量的泡沫就会产生“刷到这样应该就可以了”的错觉,刷牙时间不足会导致清洁效果的不足。也有人喜欢用漱口水代替刷牙,这种习惯是错误的,漱口水无法有效去除牙齿表面的牙菌斑等污秽物。我们可以使用国际公认的高效刷牙方式-巴氏刷牙法来清洁牙齿,首先应当依次清洁牙齿外表面与牙龈、牙齿背面、牙齿咬合面、牙齿内侧面与舌头表面,最后仔细漱口将口腔内部的泡沫残留物吐出,在这一阶段可以用漱口水来漱口,以此保证充分杀灭口腔内部细菌,保证口腔卫生。刷牙结束后,我们还应当清理好牙刷,甩干后将其竖直放在隔绝细菌的位置。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视实际情况选择含氟牙膏,以此强化牙釉质、预防龋齿,在牙刷的选择上我们也应当避免选择硬毛牙刷或者已经磨损的牙刷,保持每隔三个月更换一次牙刷的节奏,以此保证清洁效果,降低损伤牙龈的概率。
2.合理运用牙线或牙间刷清洁牙间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合理选用厚度小于0.15mm的牙线清洁牙间隙,这个厚度的牙线并不会导致牙缝变大。我们应先将牙线放置于两颗牙齿之间的缝隙上,慢慢地左右拉动牙线让其向牙龈处移动以此保证其滑入牙间隙内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不能用力地将牙线拉入牙间隙,这样的操作可能会对牙乳头或牙龈造成损伤[2]。将牙线置于牙间隙后,我们应当分别向内、外两个方向压紧牙线并左右拉动,以此清洁牙齿的邻面,完成清洁后将牙线从牙颌面提出来即可。
3.合理运用冲牙器:如果您觉得使用牙线存在风险或比较麻烦,可以结合视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冲牙器清洁牙缝,冲牙器不仅能够彻底清理牙缝内的食物残渣,还能够起到按摩牙龈的作用。如果您正处于正畸阶段,冲牙器还能够帮您清洁牙菌斑与牙托槽附近的食物残渣,以此保证正畸效果。
4.定期检查:可以定期到医院进行牙齿检查,这是因为龋齿在前期并不会为我们带来不适感或疼痛感,因此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等到我们发现时可能已经为牙髓带来损伤了,因此我们应当秉承着“早发现,早治疗,少遭罪,少花钱”的理念定期检查。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每半年到医院洗一次牙,以此清除牙菌斑,维持口腔卫生,降低口腔疾病出现的概率。
综上,口腔疾病可能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当通过主动学习深化自身对口腔疾病的认识与理解、掌握口腔日常护理知识,保持口腔卫生,拥抱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