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是临床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安全合理用血可以挽救病人生命。但是,输血不当也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传播传染病性疾病以及引起纠纷等。为确保安全输血,护理上应做到取样、处理、储存、核实、管理等方面准确无误,输血前执行告知制度。掌握各种成分输血特点,进行输血全程监控,规范输血程序准确记录。更好地保证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
输血常见的反应及预防
发热反应。对已有发热反应史的病人可输用少量白细胞的血液制品,或在输血时用白细胞过滤器。应用成分输血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热反应的发生。
过敏反应。其是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在输血过程中出现单纯荨麻疹,可减慢输血速度,密切观察遵医嘱口服抗组织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输注红细胞时采用洗涤红细胞可以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重度反应出现休克症状者应立即停止输血,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溶血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直接与输血的申请程序,配血、发血和输血过程的组织管理程序或严格程度有关。发生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核对血型,并重做交叉配血实验,保留静脉通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防肾
衰等抗休克治疗。预防溶血反应要严格规范配血操作规程和输血规章制度,严防采样、登记、标签和核对等环节出现错误。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污染细菌的种类、毒性、数量以及患者的原发病和免疫功能,虽是发生的极个别情况但后果严重,应高度重视,如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抗感染,尽早联合使用足量、强效、广谱的抗菌素,病原菌确定后,应用敏感的抗生素;抗休克、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输血安全保障措施
尽量避免应用亲属的血液。有人认为病人输用亲属的血液最安全,事实上并非如此。亲属间(如父母与子女)输血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险性比非亲属间输血的危险性要大得多。其发病原因简单说来就是,供血者体内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体内迁移、增殖、反客为主,进而攻击患者的免疫系统。主要发生在输血后1周左右,表现为献血者的淋巴细胞攻击受血者的器官组织,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严重、恶心、腹泻和皮肤黏膜出现大面积皮疹或大泡,
死亡率高达90%。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尤其是一级亲属,即父母与子女间,发病率要高10~20倍。因此,病人的输血治疗应避免使用亲属供者的血液。亲属献血后可由血液中心调剂使用。
输血尽量不输新鲜血。
①新鲜血各种成分抗原性强,易引起输血反应;②有大量存活淋巴细胞,增加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危险;③梅毒螺旋体在体外4摄氏度可生存3天,因而3天内的血液尚有传染梅毒的可能,超越3天的血反而安全。④如输血目的是补充血小板、粒细胞,12小时以内的血才算鲜,但所含血小板、粒细胞不纯、不浓,达不到治疗量效果。因而,输新鲜血弊大利小,不主张输用。
做好输血配合。
①患者应该如实告诉医生自己的病史,如以前是否输注过血,有什么反应,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RhD是阴性还是阳性;②有生育史的妇女,如孩子在出生一周内是否发生严重黄疸、贫血(可能因胎母免疫,母亲体内产生针对孩子红细胞的血型抗体,可使婴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病),这时母亲在输血前要做abo血型以外抗体的检查,以确保母亲的安全。③切勿想要补身体而要求输血。禁止“营血”“安慰血”“人情血”等不必要的输血。
合理应用成分输血方法。即搞清自己需要的是血液中的哪一部分,缺什么输什么输成分血有以下好处:
①按病情需要选择,缺什么输什么,提高治疗效果。
②减少输血良反应,输入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仅是浪费,而且可引发输血不良反应。
③便于保存,使用方便,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有不同的保存方式,长期的如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物可以保存1年,短期的如血小板在22℃震荡箱内保存3~5天随时可用。④一血多用,节省血源。将一袋血分成各种成分就可派多种用途,治疗多个患者。⑤减少输血传染病。由于血液中一些致病因子多藏在白细胞、冷沉淀和凝血因子等制品中,大多数输血患者并不需要这些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