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麻醉医生带你正确认识无痛分娩
2023-06-02 09:49:04
作者:付健
作者单位:彭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分娩是绝大多数女性一生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而提起分娩,人们总能够想起生孩子伴随的疼痛。有人说,生孩子的痛是要让女性承受相当于10根肋骨同时骨折的疼痛。真的是这样吗?生孩子究竟有多痛?无痛分娩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生孩子有多痛

医学上评估疼痛程度常用有视觉模拟量表(VAS)、数字评定量表(NRS)、口头评分法(VRS)。数字评定量表(NRS):0分表示完全痛;1~3分轻微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休息;4~6分中度疼痛,影响休息,需要药物治疗;7~10分重度疼痛,类似于烧烫伤疼痛,需要强镇痛药治疗。分娩时,子宫颈口开大,肌肉变薄、韧带会拉伸;胎头下降,盆骨底组织受压,阴道扩张,会阴拉长;这些肌肉韧带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最终通过各级中枢整合后,产生疼痛的感觉和反应。疼痛属于个体的主观感觉与情感体验,每个人的疼痛阈值不一样,对不同性质的疼痛耐受性也不一样,因此,大部分产妇宫缩时的疼痛评分达到7~9分,但也有极少数产妇疼痛评分为4~6分。

生产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疼痛根据产程的变化而逐渐增加。最初当子宫开始宫缩时,疼痛程度与痛经差不多,但随着胎儿的下降,宫缩越来越剧烈,胎儿的头逐渐下降,下降的过程中,会撑到宫颈口,头也会顶到产妇的骶骨,骨头压着骨头,也可能会出现腰背部疼痛。耻骨联合分离的疼痛、肚子收缩的疼痛、会阴部受压的疼痛,这些疼痛又会放射到大腿,因此,分娩痛是非常广泛的疼痛。

无痛分娩是什么

目前,分娩镇痛包括:椎管内镇痛、静脉镇痛、电刺激镇痛和心理安慰镇痛等。椎管内镇痛被公认为是最有效地分娩镇痛法,镇痛效果理想且副作用小。那么,椎管内镇痛的原理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疼痛是先由感受器感受疼痛刺激,经感觉纤维传到脊髓,再经脊髓传到大脑相应区域,使人反映出疼痛感,大脑再作出指令规避伤害刺激。椎管内镇痛是麻醉医生用特定的穿刺针通过腰椎间隙穿刺到硬膜外间隙,推注合适的麻醉药和镇痛药,降低或完全阻断感觉神经的传导,在这种情况下,大脑得不到刺激信号,也就不觉得疼了。

疼痛感与个人体质以及生理条件不同有关,并不是所有的分娩都能够实现无痛。分娩镇痛后,通常可以将产妇的疼痛控制在3分以下,部分产妇甚至可以达到0分。因此,我们说的无痛分娩实际上就是分娩镇痛,分娩镇痛的好处还包括:降低产妇的应激反应;减少疼痛对产妇的折磨,减少分娩恐惧和产后的疲倦;减少不必要的耗氧量,防止母婴代谢性酸中毒发生;避免子宫胎盘血流减少,改善胎儿氧合状态。

关于无痛分娩,还有以下知识需要了解:椎管内麻醉安全吗?椎管内穿刺是每个麻醉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且能够熟练操作。分娩镇痛是在产妇腰部椎管内硬膜外腔通过穿刺针放置一细导管,镇痛药通过导管泵入硬膜外间隙,作用于神经根。麻醉医师会根据产妇的疼痛程度设置进药速度和剂量,镇痛泵中的麻醉药浓度相当于剖宫产的1/5~1/10,麻药浓度很低,是很安全的。

椎管内镇痛会影响胎儿吗?经过大量研究证实,产妇在分娩期间使用硬膜外镇痛,对新生儿的Apgar评分并无影响。硬膜外镇痛药一般是小剂量的局麻药和少量镇痛药稀释而成,这些药物泵入硬膜外腔后直接作用于神经根,进而产生镇痛作用,并不直接入血。正常情况下,只有极少量药物会被吸收进入血液,但进入胎儿体内的药物微乎其微,对胎儿几乎没有影响。

椎管内镇痛影响产妇的产程或用力吗?经过麻醉医生科学用药,能够有效阻断产妇疼痛传导,但不影响产妇肌力和宫缩。分娩期间,产妇活动自如,腹肌收缩和子宫收缩均保持正常。在第二产程时胎头压迫会阴产生便意,促使孕妈妈用力憋气增加腹压,产妇在缓解疼痛后,精神完全放松,有利于在医师指导下用力,因而能够加速产程。

无痛分娩后可以立即喂奶吗?可以,椎管内分娩镇痛药物作用于局部,进入母亲血液并随着乳汁分泌的药物剂量可忽略不计,不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分娩镇痛可以一直持续到孩子出生吗?在实施分娩镇痛时,麻醉医生会结合产妇的产程进展,将镇痛泵设置在合理范围,保证产妇能够获得完全有效且足够长时间的镇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