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肠内营养居家护理要点分析
2023-09-01 10:12:31
作者:李慧琳
作者单位:新宁县人民医院

肠内营养在临床将其列为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以往营养支持需要临床医护人员操作。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营养支持技术得到提升和成熟,针对患者需长时间接受营养支持的情况下,为了节省医疗成本也避免医院床位过度紧缺,可将营养支持操作从医院延伸到家庭。但肠内营养居家护理非常关键,家属及患者充分掌握各种护理要点,才能确保肠内营养的正常供给。

1、居家肠内营养适用人群

居家肠内营养应用范围较广,多数疾病都需要居家肠内营养支持,包括:恶性肿瘤阻塞、神经系统疾病引发出现吞咽困难和咀嚼困难、意识障碍或昏迷、癌症恶病质、慢性消耗性疾病、高代谢状态、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肠道炎性疾病等,以上疾病都可使用居家肠内营养支持。另外,若患者出院时自身存在严重营养不良时,建议应用居家肠内营养。

2、居家肠内营养使用禁忌

居家肠内营养使用禁忌包括:胃肠道梗阻、严重胃肠功能紊乱、严重吸收不良、胃肠道出血、严重代谢失调等症状或疾病均不可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3、为什么要做好肠内营养护理?

多数患者因疾病或食管肿瘤导致进食存在困难、吞咽出现障碍,也或许因手术对腹腔、胸腔部位重要器官造成累及,所形成创伤导致消化道结构发生改变,禁食时间较长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营养不良。肠内营养主要是为了维持患者正常营养状态、对胃肠道消化功能进行维持的一种治疗。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理营养管为肠内营养补充路径,对营养管进行护理也是肠内营养顺利开展的关键。

4、肠内营养的优点

(1)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使用较为安全、经济。

(2)对机体肠道屏障功能起到保护作用,也可对肠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进行维持。

(3)早期为病患提供肠内营养,可确保自身机体营养物质需求,也可对肠道功能提早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5、肠内营养居家护理要点

(1)喂养前

提前做好营养管观察:喂养前充分对鼻饲管进行观察,要确保鼻饲管没有出现弯曲、打折情况;观察营养管在外暴露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如变短或者变长可及时到医院拍片,确认营养管是否处于正常位置;对鼻贴的情况进行详细观察,若出现卷边或有大量油脂情况下,及时将其更换。喂养前对空肠造瘘管进行观察,观察造口处缝线是否出现松动,防止导管出现滑动;观察空肠造口处敷料是否干燥清洁,周围皮肤是否出现渗液或者感染,如以上情况出现及时到医院换药处理;观察导管是否固定良好,确保输液时的通畅。

每次进行肠内营养输注前,使用20-30ml温开水采用脉冲式方式对管道进行冲洗。

输注不同的药物:在使用不同药物时,中间都需隔开一段时间,期间使用20-30ml温开水采用脉冲式对管道进行冲洗。

固体用药:如患者使用固体药物时,需提前将其研磨成粉状,在与水充分溶解后再进行肠内营养输注。

(2)喂养时

温度护理:营养液的温度控制在37℃-40℃为宜。

通畅护理:营养输注持续每4小时后使用20-30ml温水将管冲洗,防止管道堵塞。

体位护理:肠内营养期间卧床将床头抬高>30°,维持原体位超过30min,可利用腹部按摩、热敷、床上主、被动锻炼方式改善胃肠功能。

营养液保存:营养粉在配制好尽量在4小时内输注完成,若针对瓶装营养剂开封后尽量放在4℃冰箱储存,尽量减少复温次数,一天内未使用完尽量不要再次使用。

观察营养输注后不良反应:观察患者在肠内营养输注后是否有出现腹胀、恶心、腹泻、呕吐、腹痛等情况。如出现轻微症状尽量减慢输注速度,适量加入一定量温开水对营养液进行稀释,并适当减少每次注入营养液的剂量,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患多下床活动以促进肠道蠕动。如以上症状没有得到缓解尽量停止输注,症状好转时再继续;如情况无法缓解并严重时快速到医院就诊。

(3)喂养后

肠内营养输注后使用20-30ml温开水进行脉冲式冲管处理,管道冲洗干净后将其妥善固定,避免管路出现滑移、打折、扭曲。

小结

总之,居家肠内营养支持需家属及患者充分掌握护理要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营养输注,及时观察管路的位置,及时冲洗通管,每周对体重观察两次,根据体重变化适当增加营养摄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