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多因外伤引起,在外力下造成骨质破裂损伤。骨折损伤早期是骨裂或骨质变形,随着外力不断增大,骨质逐渐发生破损断裂,或者严重的移位,移位时还会破坏连接的肌肉组织,甚至损伤神经血管等,刺破皮肤发生开放性骨折出血等。骨折后要及时进行有效复位、固定以及治疗,这样才能更好的恢复运动与承重功能。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四肢骨折的治疗。
复位
四肢骨折后有效复位是确保骨折部住恢复正常的解剖,复位可分为闭合手术复位与开放手水复位。手法复位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但却不能很好实现解剖对位,但若复位良好功能对位,在治疗过程中合理的进行功能锻炼,做好骨折愈合后骨骼的再塑功能,肢体能够良好恢复功能。切开复位对患者带来很大创伤,但却可以达到解剖复位,结合坚实有效的内固定后,患者可以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肢体恢复。
固定
良好的固定可促进骨折部位更好的愈合,且一直保持复位的结果。固定方法有肉固定与外固定,外固定大家都比较了解,用小夹板固定住骨折部位,石膏固定或者用外固定架固定好骨折处。若无特殊的治疗,骨折患者做好外国定后可回家休养,休养恢复期间要细心观察患者末稍血流情况以及感觉等,若手指或脚趾出现了麻木感、明显且持续的胀痛感,或者皮肤出现紫绀色,末梢关节不能自如活动等,要快速就医检查,可能神经受到损伤,也可能出现了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内固定方法临床使用较多的有钢板内固定、髓内针内固定、螺钉内固定以及动力髁和动力髋固定等,若是发生缺损性骨折,多会采取自体骨移植治疗,更有助于骨析愈合。
功能锻炼
为促进骨折良好恢复,避免因固定时间太长造成关节粘连、肌肉挛缩或血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尤其是外固定,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更好的恢复。现代医学对于骨折治疗非常重视功能锻炼,可有效避免不良症状的发生,还有助于快速消除急性期的肿胀,加快骨折愈合。此外,大家都知道,伤筋动骨100天,骨折愈合需要很长时间,患者不可能等到骨折完全好以后才出院,因此,患者与家人要高度重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骨折后或手水治疗后三周内,骨折处软组织肿胀明显,疼痛较强烈,还会发生肌肉痉挛等,骨折尚不稳定,功能锻炼可采取:1.抬高患肢,促进肿胀的消退。骨折处远端肢体要高于近端肢体,近端应高于心脏。2.肢体末端关节可尝试主动锻炼,比如活动手指与脚趾,练习肢体肌肉等长收缩等,避免活动关节的前提下,刻意绷紧肌肉,保持数十秒到几分钟,然后放松,如此重复,这种功能锻炼属于静力锻炼,不会使骨折发生移位。每天可多次练习,每次练习80~100次的收缩,有效活动肌肉,保持肌肉功能。
这两种功能锻炼对于早期康复很关键,可有效促进肢体静脉血与淋巴血回流,避免发生肌肉粘连,快速消除肿胀,避免肌肉萎缩,增强骨折端紧密的连接,促进愈合。
对于不能主动锻炼的患者,如发生昏途或神经损伤,要积极对患者进行被动锻炼,可预防肌肉粘连,避免关节畸形等。胫腓骨上端发生骨折,且患者神经受损,要被动做好踝关节的康复锻炼,注意活动量不要太大,但每次被动运动都要达到一定幅度,可促使患者更好的康复。
涉及到关节面的骨折,同时损伤了关节软骨,术后早期可对患肢进行CMP机的被动运动,持续且规律的被动锻炼,可促进软骨再生,达到良好的修复,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提高愈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