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糖尿病,中医有妙方
2024-09-10 17:27:44
作者:吕超
作者单位:邹城市太平镇平阳寺卫生院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医也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有效的方法。

一、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认为其主要病机是阴虚燥热。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肺、胃、肾是消渴病的主要病变脏腑,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口渴多饮;胃热炽盛,腐熟水谷力强,则多食易饥;肾阴亏虚,固摄失司,则多尿或尿有甜味。

二、中医诊断糖尿病的方法

中医诊断糖尿病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望诊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闻诊主要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睡眠等情况;切诊即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此外,中医还会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等,以明确诊断。

三、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妙方

1. 中药治疗

- 清热润燥:对于肺燥津伤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消渴方加减,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常用药物有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等。

- 清胃泻火:胃热炽盛型患者可服用玉女煎加减,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药物包括石膏、知母、生地、麦冬、牛膝等。

- 滋阴补肾:肾阴亏虚型患者宜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以滋阴补肾、润燥止渴。主要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等。

- 阴阳两虚:对于阴阳两虚型患者,可给予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阳滋阴、补肾固涩。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等。

2. 针灸治疗

- 体针:根据患者的病情,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常用穴位有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

- 耳针:取内分泌、胰、肾、三焦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周更换 2-3 次。耳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无痛苦等优点,对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有一定效果。

3. 食疗养生

- 控制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中医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原则。患者应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 推荐一些食疗方,如山药粥(山药、粳米煮粥),具有健脾益胃、补肾固精的作用;苦瓜炒瘦肉,苦瓜有清热降火、降糖的功效;玉米须茶(玉米须煮水代茶饮),可利水消肿、降糖降脂。

4. 运动疗法

-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调节脏腑功能。糖尿病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 坚持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提高免疫力。但在运动前应做好准备活动,运动过程中注意监测血糖,如有不适及时停止运动。

四、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1. 整体观念: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整体调节,从患者的全身状况出发,综合考虑病因、病机、脏腑功能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副作用小: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植物,副作用相对较小。针灸、食疗、运动等疗法更是绿色、安全,对患者的身体负担较小。

3. 改善症状:中医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口渴、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预防并发症: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方法,中医可以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中医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妙方。患者在积极配合现代医学治疗的同时,可以结合中医的方法进行综合调理,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糖尿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用药或采用其他疗法。同时,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血糖,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