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肝硬化患者的居家护理分享
2023-04-25 14:34:36
作者:余秀英
作者单位:威远县严陵镇卫生院

肝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为弥漫型肝纤维化及肝硬变。临场表现为肝组织结构破坏、酶活性增高、凝血功能异常、血管壁损伤及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还可能发展成肝癌。肝硬化后期会出现体温持续低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部有积液进食困难、牙龈鼻腔出血和门静脉高压等症状。然而肝硬化病人患病时间较长,经常会反复住院治疗,因此提高肝硬化病人居家护理质量尤为重要。若病人及其家属能够了解并学习有关到肝硬化疾病方面的居家护理知识,就可以更好地开展家庭护理工作,确保治疗和护理持续进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以下是关于肝硬化患者居家护理的一些经验方法。

一、早期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及其家庭护理

早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疲劳,乏力感以及持续性的抑郁情绪;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消耗性疾病,尤其是消瘦;皮肤黄疸、痒、以及皮肤皱缩;全身充血,尤其是腹部。

家庭护理方法包括:(1)合理饮食:早期肝硬化患者需要食用易于消化、和营养均衡的食物,还应遵循减盐和少油脂的健康饮食原则;(2)睡眠:肝硬化患者需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3)避免饮酒:对于肝硬化患者,饮酒会加重肝损害;(4)避免使用致肝损害药物:肝硬化患者需要避免使用对肝有毒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5)定期体检:定期定时的体检,可以及时发现疾病并进行治疗。

二、晚期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及其家庭护理

随着病情不断加重,晚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将越来越明显,常见的症状包括:(1)肝区疼痛:晚期肝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钝痛或刺痛感,位于右上腹部。(2)腹水: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生产胶原蛋白的能力降低,血浆蛋白渗透压下降,容易导致腹水。晚期肝硬化患者可出现大量腹水,使患者腹部肿胀,影响呼吸和日常活动。(3)呕吐和恶心:晚期肝硬化患者常常出现消化系统问题,表现为恶心和呕吐等不适症状。(4)黄疸:由于肝功能下降,黄疸是晚期肝硬化的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眼白和皮肤泛黄。

腹水是晚期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所以腹水后的家庭护理尤为重要。首先腹水后的肝硬化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少吃高盐、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如咸菜、油炸食品、肥肉等。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粥等。此外,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其次是体位调整,腹水后的肝硬化患者应避免久坐或站立,尤其是下肢浮肿的患者,要多卧床休息,同时使用枕头或折叠毛巾将下肢抬高,有助于减轻水肿。接着还要注意皮肤清洁,腹水后的肝硬化患者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预防皮肤溃疡。每天用温水和肥皂清洗皮肤,擦干后涂上保湿乳液,特别是在腰、下肢等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预防褥疮的发生。最后腹水后的肝硬化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了解腹水的情况和病情的变化。同时遵从医生的嘱咐,坚持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三、饮食管理

做好肝硬化患者日常饮食管理是居家护理的重要的环节。因为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受损,所以可能会出现蛋白质代谢异常,导致血氨升高,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等问题。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因肝硬化患者常伴随有腹水,所以要其限制钠盐的摄入,限制钠盐摄入可以有效控制腹水的形成,建议每日摄入量不超过2-3克。肝硬化患者常因饮食不足或吸收障碍而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适当补充。其中,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是重要的补充对象。肝硬化患者应彻底戒酒,避免对肝脏造成进一步损伤,同时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烧烤、辛辣食品等。肝硬化患者常伴随有消化不良、脾功能亢进等问题,要避免过度进食,多餐少食,保持适当的饮食节制。

由于肝硬化疾病的康复时间较住院治疗时间更长,所以居家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是治疗与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做好居家护理能缓解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让患者处于较为快乐的状态,减轻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家庭成员对患者进行居家护理可以增加陪伴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有利于降低复诊率,减少治疗费用;还能提升病人生活能力和心理认知能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