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的病症。其种植部位最常见于子宫肌层(子宫腺肌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或称巧克力囊肿)、宫骶韧带及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除此之外还可种植于盆腔以外的部位,如腹壁、肠道等。通常发生在30~40岁育龄女性中,尤其是30~40岁之间。
盆腔内膜异位症好发于卵巢,并常异位到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子宫后壁下段,另外也可种植于宫颈表面、输卵管浆膜面及盆腹腔腹膜面,还可在剖宫产术后种植于腹壁疤痕上。病灶处出现紫褐色斑点,逐渐发展成小泡、结节,最后形成大小不等囊肿,异位的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发生周期性出血,异位灶反复穿破出血,最后可导致盆腔粘连、卵巢功能异常、输卵管变形阻塞,严重者病变向前浸润膀胱,向后浸润直肠,向下穿透阴道后穹隆。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因人而异,从几乎无症状到严重疼痛和不育不等。典型症状包括:
1.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可能表现为月经前痛或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痛感。在痛经的同时还会出现月经异常,月经量过多或者月经淋漓不尽的症状。
2.性交痛:通常具体的表现为深部性交痛,而且会在月经来潮前变得尤为明显。
3.大小便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发生在肠道时会使肠管变得狭窄,导致便秘,通常经期后会有所缓解;对于病灶累及膀胱或者输尿管的患者来说,症状会表现为小便异常,具体包括小便痛、小便频繁、血尿、腰部酸痛等症状。
4.不孕不育:大约有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生育问题。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表现有时不够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经阴道超声(TVS)比经腹超声(TAS)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特别是在检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时。根据不同生长部位超声有不一样的表现。
1.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灶:有两种超声表现,一种为局限性出血,囊内血液较浓稠,表现为宫旁、卵巢外囊性低回声肿块,内回声类似卵巢巧克力囊肿的云雾状低回声,囊肿形态不规则;另一种表现为宫旁不规则、多角形局限性液性暗区,内有稀疏点状回声。
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典型特征是囊内容物呈“磨玻璃样”回声,即均匀密集的点状回声。囊壁较厚或厚薄不均,部分囊肿内可见中等或中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囊肿内部无血流信号,仅在囊壁或分隔上见条状血流。多数病灶呈单房,少数呈多房或多发囊肿。
3.宫颈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宫颈组织内呈圆形、类圆形云雾状低回声区,边界较清晰,内壁粗糙,其囊壁由宫颈组织构成,囊内血液浓稠时呈等回声,彩超显示内无血流信号。经阴道扫查图像清晰,可与纳氏囊肿鉴别,后者囊壁光滑,囊内液体清亮,呈无回声。
4.腹壁疤痕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壁切口疤痕处皮下脂肪深面或肌层内可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结节或团块,其大小及内部回声可因月经周期不同而略有变化。CDFI:部分可见点状或条索状血流信号。扫查时腹壁局部有压痛。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无论病灶在何处,异位囊肿的囊内均无血流信号,仅在囊壁上偶可记录到中等阻力低速血流。
注意: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大小或囊内声像特征随月经周期变化有一定的改变,当诊断困难时可根据周期性局部疼痛和随月经周期发生声像改变等特征辅助判断。可能伴有子宫腺肌瘤形成,表现为局限性肌层增厚,边界不清。
超声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如CA125血液检测、腹腔镜检查等)综合判断。超声检查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初步筛查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但确诊通常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评估和可能的手术探查。
其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和生育要求来制定,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期待疗法,适用于症状较轻且临近绝经的患者,建议定期观察,无特殊治疗。
2.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口服避孕药和黄体酮药物,这些都可以用来控制痛感和减缓病情进展。
3.激素疗法:包括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类似物)等,可用于暂时停止月经,减少异位组织的刺激。
4.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可用于切除异位组织,修复解剖结构,提高生育能力。
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难以预防,但以下生活方式的调整可能有助于管理症状:定期锻炼;健康饮食:增加抗炎食物的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心理健康:心理压力可以加重症状,适当的心理咨询或疗法可以帮助应对慢性疼痛。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与医生密切合作,定期评估症状变化和治疗效果。通过综合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