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情绪暴躁、疲劳乏力:是压力大还是激素作祟?
2025-05-20 20:10:29
作者:喇发华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没发生什么大事,却突然情绪暴躁,一点小事就想发火;明明刚睡醒,却总感觉疲劳乏力,提不起精神?很多人将这些症状简单归结为 “压力太大”,但事实上,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激素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压力与激素之间的复杂 “对话”,正悄然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身体状态。

认识情绪与疲劳: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

情绪和身体状态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人体内部环境的外在表现。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情绪平稳,精力充沛,能够轻松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然而,当情绪频繁暴躁、疲劳感挥之不去时,这很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 “求救信号”,暗示着体内的生理平衡正在被打破。这种失衡,既可能源于外界压力的持续冲击,也可能与激素分泌紊乱密切相关,甚至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压力:情绪与疲劳的 “导火索”

心理压力如何影响身体

当我们面临工作截止日期、考试、人际关系冲突等压力源时,大脑中的下丘脑会率先感知到威胁,启动 “应激反应”。这种反应就像身体的 “一级战备状态”,促使身体分泌一系列激素,以应对潜在的危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肾上腺素能使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糖上升,为身体提供快速的能量,让人进入高度警觉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肾上腺素飙升”。短期来看,这种反应有助于我们集中精力解决问题,但如果压力持续存在,肾上腺素持续大量分泌,会让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变得容易暴躁。

皮质醇则被称为 “压力激素”,它能帮助身体分解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为身体提供持久的能量。同时,它还会抑制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非必要生理功能,将能量优先供给重要器官。然而,长期处于高皮质醇水平,会对身体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比如导致血糖波动、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引发疲劳乏力。

慢性压力的 “累积效应”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之下,加班、房贷、育儿等问题像沉重的枷锁。慢性压力就像温水煮青蛙,持续刺激身体分泌皮质醇,久而久之,身体对皮质醇的敏感性下降,内分泌系统逐渐紊乱。这种情况下,即使压力源消失,身体也难以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情绪暴躁和疲劳乏力的症状会持续存在。

激素:调控情绪与精力的 “幕后操控者”

血清素:“快乐激素” 的失衡

血清素被称为 “快乐激素”,它能调节情绪、改善睡眠、增强记忆力。当血清素水平充足时,我们会感到心情愉悦、平静,精力充沛。但当血清素分泌不足,就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暴躁等负面情绪,同时伴随疲劳、失眠等症状。

多巴胺:“动力激素” 的波动

多巴胺被称为 “动力激素”,它与我们的欲望、动力和愉悦感紧密相关。当我们完成目标、获得奖励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产生满足和快乐的感觉,同时充满干劲。但如果多巴胺分泌紊乱,比如长期沉迷于短视频、游戏等即时满足的行为,会使大脑对多巴胺的阈值升高,正常活动难以再刺激多巴胺分泌。这时,我们会感到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疲劳乏力,情绪也变得消极暴躁。

甲状腺激素:代谢的 “指挥官” 异常

甲状腺激素是调控身体代谢的关键激素,它能促进细胞的能量代谢,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当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身体代谢速度减慢,能量产生减少,人就会感到疲劳乏力、嗜睡,同时还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等症状。

压力与激素的 “恶性循环”

压力会引发激素分泌紊乱,而激素紊乱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对压力的感知和应对能力,形成恶性循环。例如,长期高皮质醇水平会抑制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合成,让人情绪低落、缺乏动力,面对压力时更难以调节情绪,进而产生更多压力,促使皮质醇进一步分泌。这种循环持续下去,不仅会加重情绪暴躁和疲劳乏力的症状,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情绪暴躁、疲劳乏力并非简单的压力问题,而是压力与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背后的生理机制,采取科学的调节方法,我们才能打破恶性循环,重新找回轻松愉悦、精力充沛的自己。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