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车祸创伤频发,这些急诊自救知识请牢记
2025-04-15 00:00:00
作者:曾湘桂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急诊医学科

随着车辆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车祸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意外事故。当车祸发生时,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掌握必要的急诊自救知识,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和他人争取生存的希望。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车祸发生后的急救要点。

一、车祸发生后的初步判断

1. 保持冷静:车祸发生瞬间,巨大的冲击力和混乱的场面极易让人陷入恐慌。但恐惧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此时必须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因为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2. 评估自身状况:迅速检查身体各部位,感受是否有疼痛、麻木或活动受限的情况。重点关注颈部、胸部、腹部和四肢,这些部位在车祸中容易受到严重伤害。比如轻轻转动颈部,若感到剧痛,可能存在颈椎损伤;按压腹部,若有明显疼痛,可能内脏受损。

3. 查看周围环境:观察车辆是否稳定,有无起火、漏油等危险。如果车辆存在不稳定因素,如倾斜在路边或悬挂在高处,应尽快离开车辆,避免车辆翻滚或坠落造成更严重的伤害。若发现有起火或漏油迹象,要迅速撤离到安全距离外,并远离火源和易燃物,防止爆炸。

二、不同创伤的自救方法

1. 出血伤口处理:出血是车祸中常见的创伤,及时止血至关重要。

- 直接压迫止血:用干净的毛巾、衣物或纱布等按压在伤口上,持续用力按压,一般小的伤口出血可在数分钟内停止。例如手部擦伤出血,用手帕按压几分钟即可。

- 加压包扎止血:在直接压迫的基础上,用绷带或布条对伤口进行包扎,进一步增加压力止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如手臂伤口出血,用绷带螺旋缠绕包扎。

- 止血带止血(慎用):对于四肢大动脉出血,在其他方法无效时可使用止血带。但要注意选择合适部位,如上肢在上臂上1/3处,下肢在大腿中上部,且每隔1小时左右放松1 - 2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止血带使用不当危害极大,若非必要尽量不用。

2. 骨折处理:车祸可能导致骨折,处理不当会加重损伤。

- 固定骨折部位:如果怀疑有骨折,不要随意搬动伤者骨折部位,应寻找木板、树枝等硬物,将骨折部位固定起来。例如腿部骨折,可用两块木板分别放在大腿内外侧,用布条固定,减少骨折断端的移动,减轻疼痛和损伤。

- 避免强行复位:非专业人员不要尝试对骨折进行复位,以免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只需简单固定后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处理。

3. 胸部创伤:胸部受伤可能影响呼吸,情况危急。

- 开放性气胸处理:若胸部有开放性伤口,气体随呼吸进出,发出“嘶嘶”声,应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保鲜膜等覆盖伤口,然后用胶布或绷带固定,形成封闭状态,防止外界空气继续进入胸腔,避免纵隔摆动影响心肺功能。

- 胸部疼痛处理:即使没有开放性伤口,若胸部疼痛剧烈、呼吸困难,可能存在肋骨骨折或肺部损伤。伤者应尽量保持半卧位,减少胸部活动,缓解疼痛和呼吸困难。若有条件,可吸氧。

4. 头部创伤:头部受伤容易引发严重后果。

- 头部出血处理:头部血管丰富,出血较多时,用干净纱布按压止血,避免用力揉搓伤口。若伤口有异物,不要随意取出,以免造成大出血。

- 观察意识状态:密切关注伤者的意识,若出现昏迷、嗜睡、烦躁不安等情况,可能存在颅内损伤,要尽快呼叫急救人员,并让伤者保持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

三、等待救援时的注意事项

1. 及时呼救:车祸发生后,第一时间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120)和报警电话(如122),清晰准确地告知事故发生的地点、伤亡情况等信息。若现场有其他人,可让他们帮忙呼救,扩大救援范围。

2. 保持通讯畅通:在等待救援过程中,确保手机电量充足、信号畅通,以便随时与救援人员沟通。如果无法准确描述事故地点,可通过手机定位功能或附近标志性建筑告知救援人员。

3. 避免随意搬动伤者:除非伤者处于极度危险的环境,如即将爆炸的车辆内,否则不要随意搬动伤者,尤其是怀疑有颈椎、腰椎损伤的伤者。不当的搬动可能导致脊髓损伤,造成永久性瘫痪。等待专业救援人员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搬运。

4. 提供必要信息:当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向他们详细描述车祸发生的经过、伤者受伤的情况以及已经采取的急救措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