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遭遇突发性耳聋怎么办
2025-05-13 20:27:23
作者:谢玉莲1 舒玲霞1 李芳1 肖子伶1 刘冬娇2 王芳芳2
作者单位:1.南部战区空军医院 2.南部战区总医院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突发性耳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工作高度紧张、经常熬夜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突发性耳聋的重要因素,当你遭遇突发性耳聋时,你应该怎么办呢?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指72小时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

突发性耳聋发病因素有哪些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局部和全身因素均可引起突聋。如血管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传染疾病、肿瘤等。只有10%~15%突聋患者在发病期间能够明确病因。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突然性的听力下降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大多为单侧发病,少数为双侧发病,由于发病后听力下降,影响身心生活,因此,发现突聋后要及时就医。

突发性耳聋具有哪些临床表现

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感、眩晕或头晕、听觉过敏或重听、耳周感觉异常,部分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

出现突发性耳聋要完善哪些检查

当你出现突发耳聋时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主要有耳科检查:耳周皮肤、淋巴结、外耳道及鼓膜等;音叉检查;纯音听阈检查;声导抗检查;伴随眩晕时,应进行自发性眼震检查;其他听力学检查:如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耳蜗电图、言语测听等;实验室检查:抽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等。影像学的检查:内听道的颅脑或内耳MRI,有助于排除颅脑病变等可能引起听力下降的其他原因。

如何治疗突发性耳聋

1.药物治疗:根据听力曲线图选择合理的用药,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各型突聋均有效。降低纤维蛋白原药物(巴曲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营养神经类的药(甲钴胺、神经营养因子)、改善耳内微循环的药物(银杏叶提取物、倍他司汀等)。

2.高压氧治疗:通过做高压氧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缓解血管水肿,修复受损的耳蜗组织。

3.中医治疗: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听力的衰退与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耳朵之所以能维持听力正常,与耳部的经络气血运行通畅有关,一旦经络气血运行正常,极易引起耳鸣,甚至是听力下降,同时也可能伴发的耳堵塞感、耳闷胀感。其中耳穴贴压具有补肾、补血、健脑健脾、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研究证明实施耳穴贴压疗法可有效改善听力、降低耳鸣的发生率。

当你伴随眩晕时怎么办

眩晕是空间位置感觉障碍产生的一种运动幻觉或错觉,常感觉外景与自身发生相对运动,会出现定向功能减弱和平衡功能失调,如出现眩晕持续时间长、症状严重的,应立即绝对卧床休息,当所有症状缓解时,可逐步变换体位,由卧位—半卧位—坐位—立位,并逐渐增加到行走、转头等功能方面的锻炼。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哪些方面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不抽烟、不喝酒、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避免受凉,避免长时间地暴露在高噪音的环境中,掌握3个60原则,即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60%,听歌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环境音量最好不超过60dB。

2.饮食方面:清淡饮食,忌食“三高一低”(高糖、高盐、高胆固醇、低纤维素),可进食富含铁质和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蛋类、瘦肉、菠菜以及各种水果,同时做到少食多餐。

3.预防保健:平时可经常进行耳部按摩,自我按摩耳部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减轻耳聋耳鸣症状,促进短暂血液循环,预防耳部疾病的作用。如搓耳根、捏耳轮、盖耳屏、按听宫法、鸣天鼓法等。

4.心理调适:学会自我放松,首先将两臂放于体侧,两腿稍分开,双目紧闭,默念“放松”,从足部开始,逐步向上至面部,尽量使肌肉高度放松,保持慢而深的吸气,配合自我暗示,使情绪进入安静状态,每天两次,每次10~15分钟。

突发性耳聋虽然会给患者带来不少困扰,但通过科学的防护可以有效地避免,当你突然发生耳聋后,也不必过度紧张,积极配合医生,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中医治疗,可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听力,改善生活质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