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心脏康复训练对心衰患者的中医作用
2025-01-15 17:01:27
作者:沙马阿支 
作者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衰患者的困境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导致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患者常常会感到疲倦、呼吸困难、水肿等,日常活动受限,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和休息上,但这往往不足以让患者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心脏康复训练对心衰患者有益。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脏负担,增强体质。中药活血化瘀、温阳益气,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泵血能力。针灸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缓解心绞痛。推拿放松肌肉,改善供血,减轻心脏压力。中医还注重情志调摄,通过心理疏导和情绪管理,帮助患者建立积极态度,对心理健康和整体康复重要。综合运用中医疗法,为心衰患者提供全方位康复支持,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和再住院风险。

心脏康复训练的内容

1.运动训练:(1)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包括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例如,开始时患者可能只能进行短时间、低强度的散步,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速度。(2)力量训练:适度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代谢率。但对于心衰患者,力量训练需要特别谨慎,通常会选择一些轻量级的器械或进行简单的肢体力量练习,如举哑铃、做俯卧撑(可根据身体状况调整难度)等。

2.呼吸训练:(1)深呼吸练习:患者可以通过慢慢地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慢慢地呼气,将腹部收缩,这样有助于放松身体,增加肺部的通气量。可以每天进行多次,每次练习5~10分钟。(2)呼吸操:一些专门设计的呼吸操也对心衰患者有益。例如,患者可以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先吸气,然后一边呼气一边向左转头,再吸气,然后一边呼气一边向右转头,如此反复进行,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和身体的协调性。

心脏康复训练的作用机制

1.运动训练可提升心脏血液循环和心肌力量,长期锻炼有助于心脏适应负荷,改善功能。呼吸训练增加肺通气量,提高氧气摄取和二氧化碳排出,减轻心脏负担,维持酸碱平衡。

2.心脏康复训练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降低激素水平,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功能。运动促进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分泌,缓解疼痛,放松心情,改善心理状态,促进康复。

3.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代谢率,使日常活动更轻松。心理调节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信心,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促进整体康复。

心脏康复训练的效果

1.提高生活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心脏康复训练,心衰患者的体力和耐力会明显提高,呼吸困难、疲倦等症状得到缓解,能够更好地进行日常活动,如散步、做家务、社交等。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心理状态的改善也对生活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患者不再过度焦虑和抑郁,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生活,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2.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多项研究表明,坚持心脏康复训练的心衰患者,其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未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通过改善心脏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增强身体机能,心脏康复训练可以减少心衰的急性发作,延长患者的生命。例如,一项对1000名心衰患者进行的为期5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参加心脏康复训练的患者再住院率降低了30%,死亡率降低了20%。

结论

心脏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持之以恒地进行。一般来说,患者需要每周进行3~5次训练,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患者在出院后,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继续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家庭康复训练可以包括一些简单的运动和呼吸练习,但要注意保持训练的规律性和安全性。

心脏康复训练为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它能改善心脏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强身体机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心衰患者,不妨了解一下心脏康复训练,让它成为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让我们一起为心衰患者的健康加油,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