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输血过程中如何预防传染病感染?
2025-03-04 16:44:33
作者:王晓燕
作者单位:绵阳市中医医院

输血作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在拯救生命和缓解病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输血并非绝对安全,其中蕴含的传染病感染风险不容忽视。输血过程中可能传播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等。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输血直接进入受血者体内,迅速繁殖并引发感染,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输血过程中的传染病感染至关重要。

一、严格筛选供血员

预防输血传染病感染的第一步是从源头上确保血液的安全性。这要求对献血者进行全面的筛查和评估。

1.健康问卷调查:献血前,献血者需接受详细的健康问卷调查,包括询问病史、生活习惯、药物使用情况等,以排除存在传染病风险的个体。

2.体格检查:通过测量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以及观察皮肤、黏膜等有无异常,进一步评估献血者的健康状况。

3.实验室检测:采集献血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传染病筛查(如艾滋病、肝炎等)、血红蛋白水平测定等。只有经过这些检测并确认合格的血液,才能被用于输血。

此外,还应加强献血员的管理,确保他们的健康状况符合献血标准,并提倡义务献血、无偿献血,以减少因经济利益驱动的非法献血行为。

二、先进的血液检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血液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提高血液安全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1.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技术能够识别血液中的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有助于在窗口期前发现潜在的感染。

2.病原体灭活技术:应用病原体灭活技术处理血液制品,如辐照处理杀灭白细胞、化学方法灭活病毒等,可以进一步确保血液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

3.成分分离技术:现代输血技术允许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离,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为其输注特定的血液成分,既节省了宝贵的血液资源,又减少了输血过程中的风险。

三、规范输血操作和流程

输血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规范化流程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关键。

1.输血前准备:在输血前,医护人员应认真核对患者的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信息,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相容。同时,还需检查血液制品的外观、有效期等,确保血液质量。

2.无菌操作: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材,如输血器、血袋等,避免交叉感染。输血器材在使用前应检查其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或污染。

3.输血速度控制:输血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的不良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输血后观察:输血结束后,医护人员应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输血反应或并发症。

四、加强输血设备消毒和管理

输血设备的消毒和管理对于预防传染病感染同样重要。

1.定期消毒:定期对输血器具、储存设备等进行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如高温蒸汽灭菌)、化学消毒(如使用含氯消毒剂等)等。

2.设备维护:定期检查输血设备的性能和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行。对于出现故障或损坏的设备,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3.设备储存:输血设备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避免受潮、受热或受污染。

五、提高医护人员防控意识

医护人员作为输血操作的主要执行者,其防控意识的提高对于预防输血传染病感染至关重要。

1.培训和教育: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输血传染病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输血操作规程、无菌技术、传染病筛查和检测技术等。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输血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监测和报告: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记录和报告输血过程中的异常情况,以便快速识别和应对输血相关感染事件。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