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哮喘急性发作的关键急救措施
2024-12-11 10:03:35
作者:杨亚林
作者单位:大英县人民医院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急性发作时往往伴随着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掌握哮喘急性发作的关键急救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这些急救措施,帮助大家在紧急情况下迅速作出反应。

一般处理措施

1.保持患者情绪稳定与制动:急性发作初期,患者应立即处于安静状态,避免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加剧。研究表明,负面情绪可诱发呼吸道平滑肌痉挛,进一步恶化呼吸困难。此时,医护人员应积极安抚患者,帮助其放松身心,减少不必要的肢体动作,以保存体力。

2.体位调整优化:推荐患者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这有助于减轻胸腔对肺部的压迫,增加肺通气量,缓解呼吸窘迫感。切记避免患者平卧,以防胸腔压力骤升,加重呼吸困难。

3.消除恐惧心理:心理支持在哮喘急性发作管理中至关重要。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会与哮喘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发作程度。医护人员应通过专业的语言和行为,帮助患者保持冷静,确信有效的治疗即将进行。

氧疗规范操作

在哮喘急性发作期间,呼吸道阻塞常导致患者缺氧。因此,及时进行氧疗是急救的关键环节。

1.精准吸氧供给:应使用氧气袋或氧气瓶为患者提供氧气。对于中度缺氧的患者,氧浓度应精确控制在25%~30%,氧流量设定为1~2L/分钟。吸氧前需对氧气进行加温加湿处理,以避免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并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2.病情动态监测:在整个吸氧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症状未见缓解或持续恶化,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考虑采用其他急救措施。

药物干预要点

药物使用是哮喘急性发作急救的核心,以下详细介绍几类常用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1.短效支气管扩张剂速用:发作时,患者应立即吸入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如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或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这些药物能迅速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呼吸困难。使用时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操作,避免过量吸入引发不良反应。

2.糖皮质激素合理运用:对于中重度哮喘发作,可通过静脉途径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甲泼尼龙或地塞米松,以有效抑制气道炎症,迅速缓解哮喘症状。由于这类药物存在副作用风险,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

3.联合增效用药:在必要时,抗胆碱能药物可与支气管扩张剂联合使用,以进一步缓解气道痉挛,增强治疗效果。

紧急救援与转归流程

1.急救专线呼叫:若患者症状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晰描述患者症状及具体位置,以便急救人员迅速到达现场。

2.安全转运衔接:急救医师到达现场后,经过详细病情评估,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在转运过程中,应持续进行氧疗和必要的药物治疗,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长效预防机制

为减少哮喘急性发作的频率和强度,患者需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

1.过敏原规避:主动远离已知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如有条件,可通过专业过敏原检测确定具体致敏原,并针对性地加强防护措施。

2.规范用药: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控制药物主要用于减少气道炎症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缓解药物则用于哮喘症状突发时的紧急处理。同时,定期复诊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方案。

3.体质强化:通过适度锻炼和均衡饮食增强自身体质和免疫力。规律运动有助于改善肺功能和呼吸机能;合理饮食则为身体提供充足营养,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小结

哮喘急性发作急救涉及保持安静、体位调整、氧疗实施、药物救治、紧急呼救与转运以及长效预防等多个方面。作为医生,我们应全面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技能,以便在危急时刻准确应对。同时,我们应教育患者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复诊并按医嘱用药,以降低急性发作风险。此外,普及哮喘急救常识也是我们的重要职责,以便在危机时刻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援助。总之,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不仅要掌握哮喘急性发作的急救措施,还要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进行健康教育和管理,以减少哮喘急性发作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