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患者会更为重视疾病手术治疗,关注手术方案选择和医生技术,对手术过程会充分了解,其虽知晓手术需麻醉,但对于麻醉却知之甚少。而手术操作和麻醉操作为两个概念,麻醉在手术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麻醉的实施旨在借助药物使得患者的部分或者全部机体失去感觉,给予手术进行提供良好条件,使患者能够在无痛苦、舒适、安全的情况下完成手术,除在手术中有所运用外,还可适用于疼痛治疗、急救复苏、重症监护等情况。所以,我们需对麻醉引起重视,多了解一些麻醉知识。
1.如何正确看待麻醉风险?
若患有高血压,特别在未进行规律降压,或者控制不理想的情况下,患者的血压过高,此时勉强手术,会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还会增加脑出血发生风险;但是血压过低时,会造成脑供血不足,使得术后脑梗发生风险增加。此外,冠心病、心律失常、脑梗等会降低心脑的自主调节能力,增加心脑血管系统出现意外概率。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肺功能不全患者麻醉手术治疗之后,可能会出现需要长期借助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麻醉手术后可能会因为药物代谢异常而出现苏醒延迟等情况。以上几种风险,会增加患者、家属的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等。手术前,麻醉医生会仔细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解释相关风险。如果病情严重,不适合手术,麻醉医生会告知手术医生再改善患者病情。家属和患者要积极配合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术前禁饮禁食,长期服用药物停止时间等),从而降低麻醉和手术的风险。患者和家属不必担心实施麻醉后,会醒不来。不必要的紧张、焦虑情绪会导致心率、血压不稳,增加麻醉风险。
2.麻醉可实现“即睡即醒”
随着麻醉技术进步和新的药物应用,现代麻醉基本可以做到安全、短效、快速形式。麻醉医生可精确调控患者所需的麻醉剂量和持续时间等。通俗的说,在对患者实施麻醉后,患者可实现“说睡就睡”和“说醒就醒”。例如,异丙酚、环泊酚等静脉麻醉常用药物,其特点为起效快、苏醒快,被广泛应用于麻醉、术后和ICU病房镇静,且可作为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的优选。
临床麻醉监测在麻醉药物发展进程中也愈加全面和细致,这也使得麻醉更为安全。伴随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发展,医生能够科学合理利用脑电波波动,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探查,给予麻醉深度判断参考依据,从而对麻醉欠缺之处作出弥补,防止患者于手术过程中过早苏醒,也能够避免药物剂量过多出现,导致患者的苏醒时间增加。
如今,麻醉的设备仪器和方法均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改进和更新,再加上新型药物和检测技术的研发,使得麻醉安全性和舒适性都得到了提升。当前,麻醉这一临床技术已经很安全,麻醉死亡率也愈加低。
3.局麻和全麻安全性的不同在哪?
麻醉不存在绝对安全,对于麻醉方式的选择,需基于患者本身的需求,从而选择最佳麻醉方式。在选择麻醉方法时,关键在于充分考虑患者的手术范围和病情。若患者的病情基础情况不佳,或者手术简单,可实施局麻,相较于全麻,局麻更为安全。若患者需接受大型手术治疗,其病情基础情况稳定,需首选全麻,这更为安全,这是由于大型手术会对其机体产生强烈刺激,患者的各个系统反应更为剧烈,需给予其强效麻醉药缓解刺激,从而保障手术平稳进行。
4.局麻是什么?区域阻滞麻醉又是什么?
局麻是指于手术部位进行麻醉药物的注射,旨在消除患者疼痛。例如,在拔牙时,需在牙根附近注射局麻药物而达到无痛的效果。
区域阻滞麻醉旨在消除大面积部位疼痛,需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但是此时患者并不会感受到痛苦。区域阻滞麻醉主要包扩神经阻滞麻醉和椎管内麻醉(硬膜外、腰麻、腰硬联合麻醉)。特别说明一下,椎管内麻醉是通过专门的针和导管把麻醉药物注射在椎管,不同位置穿刺位置和不同的药量,阻滞范围不同,对下肢、下腹部手术患者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