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农田里,老李头正背着喷雾器给庄稼打药。汗水浸透了衣衫,他却觉得戴手套、口罩太麻烦,索性赤着手操作。傍晚回家后,他突然头晕呕吐,皮肤发红发烫,送到卫生院才知是农药中毒。这样的场景在农村并不罕见。农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帮手,但若使用不当,它就会变成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
一、农药危害远超想象
农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三条路径侵入人体。喷洒农药时,药液可能直接沾染皮肤;未戴口罩吸入的农药雾气会损伤呼吸道;误服被农药污染的瓜果或混装农药的饮料瓶,更是危险重重。部分农民认为闻点农药味不碍事,殊不知即便是低浓度农药,长期接触也会损害肝脏、神经系统,而高浓度农药可能在几小时内引发呼吸困难、抽搐甚至死亡。
有些农药的毒性具有潜伏性。比如除草剂百草枯,中毒初期可能只是喉咙痛或恶心,但几天后肺部会逐渐纤维化,最终导致呼吸衰竭。还有些农药会残留在土壤和水源中,通过蔬菜、粮食的富集作用,长期影响人体健康。
二、这些危险行为千万别做
田间地头常见这样的场景:有人嫌热摘掉草帽,徒手搅拌农药;有人用饮料瓶分装农药,随手放在灶台边;还有人喷洒完农药不换衣服就抱孩子。更危险的是,有些农户看到农药说明书字迹模糊,就凭经验随意加大浓度。这些行为都埋下了安全隐患。曾有位村民将除草剂灌进矿泉水瓶,孙子放学口渴误饮,幸亏抢救及时才保住性命。农药包装瓶切不可二次利用,废弃农药瓶也要深埋处理。
另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危险包括:在喷洒农药期间抽烟、喝水,导致药剂随食物进入体内;将未用完的农药随意堆放在墙角或床底,儿童误触后引发中毒;喷洒工具漏水却不及时修理,导致药液渗透衣物。更严重的是,有些农户为追求效果,将不同农药混合使用,殊不知某些成分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剧毒物质。例如有机磷类农药与碱性物质混合后,毒性可能成倍增加。
三、科学防护四步走
1.防护装备要齐全
宽檐草帽防药液滴落,护目镜保护眼睛,厚实的长袖衣裤避免皮肤接触,胶皮手套要盖住袖口,防毒口罩不可用普通纱布代替。喷洒前需检查喷雾器是否漏水,喷头是否堵塞。若在密闭大棚内作业,应佩戴带有活性炭滤芯的专业防护面具。
2.配药操作要规范
配制药液时,要用木棒搅拌,切勿用手直接接触。建议在通风处操作,远离水井、水塘等水源。若农药包装标签破损或字迹模糊,宁可不用也不可盲目猜测浓度。每次配药量以当天能用完为宜,避免存放变质或误用。
3.喷洒过程要科学
喷洒时要逆风倒退作业,即背对风向倒退行进,避免药雾扑面而来。高温正午或大风天气应暂停作业,此时农药挥发快,更容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喷洒间隔建议每30分钟休息一次,到上风口呼吸新鲜空气。
4.善后处理要彻底
完成喷洒后,要用肥皂彻底清洗暴露部位,指甲缝、耳后等细节处不可遗漏。当天穿过的衣物要单独洗涤,最好用碱性洗衣粉浸泡半小时以上。剩余农药必须密封保存,存放在带锁的柜子里,远离厨房和儿童活动区。
四、中毒急救分秒必争
发现有人农药中毒,要立即移离污染环境。皮肤沾染者需脱去污染衣物,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误服者若神志清醒,可先饮用大量温水,但切勿强行催吐;昏迷患者要保持侧卧防止窒息。农药包装瓶和呕吐物要一同送往医院,这对医生判断中毒类型至关重要。要特别注意,民间流传的灌绿豆汤解毒、掐人中急救等方法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救治时机。
不同农药中毒的应对方式也有差异: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可能出现瞳孔缩小、大汗淋漓;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者会有面部灼烧感、肌肉震颤。在送医途中应尽量让患者保持平静,过度搬动可能加速毒素扩散。若附近没有医院,可先联系乡镇卫生院的急救指导,同时持续观察患者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
农药安全不仅是个人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家庭和社区。教会孩子识别农药警示标志,家中存放农药处要张贴醒目标识。村里的小卖部、代销点也应拒绝回收农药瓶,切断误用的可能性。每年农闲时节,可邀请农技站专家开展培训,用实物演示正确的配药、喷洒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