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作为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受到广泛关注。2023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10个部委制定并印发了《加速消除子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将加速消除子宫颈癌作为助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保障女性健康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通过介绍宫颈癌的定义、原因、诊断方法、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式,给出健康宣教建议,提高女性健康责任意识,促进受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定义宫颈癌是发生于子宫颈阴道部及子宫颈管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根据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报告,2022年我国子宫颈癌新发病例数达到15.07万,死亡病例数达到5.57万,世界人口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13.83/10万,死亡率为4.54/10万,分别占全部女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人数的6.58%和5.89%。
病因
宫颈癌最主要的病因就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除此之外,性行为、分娩次数、遗传背景、年龄增长及吸烟等都是增加患病风险的因素。HPV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其中HPV 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为高危型。高危型中HPV 16、18感染与70%的子宫颈癌相关。 临床表现从HPV感染发展成子宫颈癌前病变,再进展到子宫颈癌,需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子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子宫颈癌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常因为性行为后接触出血而就诊,部分老年患者可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或分泌物增多,或有伴恶臭。晚期患者还可出现下肢水肿、膀胱压迫导致的排尿障碍或直肠压迫所致的排便异常等症状。除此以外,一些患者也可出现类似盆腔炎症、盆腔痛等不适。 诊断方法对适龄有性行为女性可以进行子宫颈癌筛查,通过定期筛查可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癌前病变,避免发展成为子宫颈癌。筛查方法主要有HR-HPV 检测、宫颈细胞学检查(Pap smear)、盆腔检查、阴道镜检查等。 预防措施避免HPV感染是预防子宫颈癌的首要步骤。人体接种HPV疫苗后能产生保护性抗体,从而起到预防子宫颈癌的作用。HPV主要通过性行为感染,因此青少年女性在未开始性行为前接种能最大限度发挥疫苗预防HPV感染的作用;另外,年龄越小,疫苗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更高。WHO建议9~14岁青少年女性是HPV疫苗的首要接种对象。专家共识提出:优先推荐9~26岁女性接种HPV疫苗;13~15岁女性在首次性行为前接种HPV疫苗的获益可最大化;同时推荐27~45岁有条件的女性接种HPV疫苗。 治疗方法根据宫颈癌的不同阶段和类型,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早期宫颈癌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中晚期或已经发生转移的病例,可能需要结合放疗、化疗或者新兴的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来控制病情。 术后宣教子宫颈癌手术后需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提拿重物,以免影响伤口愈合。手术后需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食用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伤口愈合和恢复。治疗后应终生定期复查,及早发现复发,及早治疗。80%的复发是在术后2年内,随访建议患者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1次,第二年每3~6个月复查1次,第3~5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随后每年随诊1次。若在随访期间发现复发,需及时治疗及调整复查间隔。
宫颈癌虽然可怕,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规范的治疗流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希望每一位女性朋友都能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增强对宫颈癌的认识,积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不要因为恐惧或羞于启齿而延误治疗时机。定期进行体检,并在出现任何不适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