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霉菌性阴道炎护理全攻略
2025-03-21 11:12:20
作者:余丽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霉菌性阴道炎属于外阴阴道炎症的一种,因感染假丝酵母菌而患病,可累及外阴与阴道,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交直接传染、衣物间接传染等,主要症状有尿急、尿痛、尿频、阴道分泌物变多且有异味、阴道瘙痒、外阴灼痛等,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如不孕、月经不调、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霉菌性阴道炎严重影响着女性的健康,为了尽快治愈该疾病,并避免反复发作,女性应了解霉菌性阴道炎护理方法。

一、日常护理

(1)在保证阴部卫生的前提下不可频繁冲洗阴道,以免破坏阴部健康环境并造成菌群失衡的后果。(2)从避免病菌直接、间接传播的角度出发,应在患病期间避免性交,若性交应使用避孕套,患者使用的毛巾、盆子、内裤等物品需保持清洁,定期消毒与更换。建议将洗净的内裤放在阳光下晾晒,达到用紫外线杀菌的效果。(3)留意卫生用品的保质期与存放环境,避免因使用了过期或变质的卫生用品而患病或造成疾病复发的后果。(4)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病情,如是否有性生活疼痛、外阴瘙痒等症状,若感到不适要及时就医。(5)避免因裤子不舒适而加重霉菌性阴道炎的病症,如裤子过紧、透气性不好、裤裆瘦短等,都有可能造成阴部不适,不利于缓解瘙痒、灼痛等病症。(6)定期复查,通常诊断后2月内复发或症状持续存在的患者应复查,若患者存在疾病反复发作的问题,则需在治疗结束14日、30日以及3个月、6个月时复查,复查前2日不可有性生活,亦不可使用外用药物,以免影响复查结果,确保医生能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患者科学用药。

二、饮食护理

(1)多吃清热解毒的食物,例如芹菜性凉,味甘苦,可平肝清热,除此之外,苦瓜、绿豆、百合等均可发挥清热解毒的作用。(2)营养均衡,荤素搭配合理,多吃新鲜果蔬,其目的是增强机体抗病力,避免出现霉菌性阴道炎反复发作的情况。(3)饮食有禁忌。①忌食辛辣食品,主要源于此类食物容易引发上火症状,不利于控制病情;②忌食海鲜,如海鱼、虾等,以免加重病情;③忌食油腻食物,如红烧肉、炸猪排等,一方面油腻食物会使人发胖,降低免疫力,另一方面油炸食物会对人体雌激素的分泌带来负面影响。

三、药物护理

(1)口服药物。从杀灭霉菌的角度出发,患者可选用伊曲康唑、氟康唑等药物,还可辅助口服中成药,如复方黄藤素片,若因霉菌性阴道炎而引发了并发症,如月经不调、盆腔炎等,需要根据病症对症用药。(2)外用药物。在抗菌消炎的基础上,需要使用外用药物,外用药物可分为洗剂、栓剂、膏剂三种,洗剂有洁尔阴洗液、百安洗液、川贝止痒洗剂等,栓剂有咪康唑栓、克霉唑栓等,膏剂有克霉唑乳膏、双唑泰乳膏等。不同的外用药物使用方法有一定的差异,以克霉唑栓为例,需每晚清洁外阴后将栓剂塞入阴道,一个疗程为10~14日,患者应根据说明书合理用药,达到充分发挥药效的目的。(3)规范用药。患者不能仅凭个人感觉随意用药,需到医院接受正规检查,在医生指导下按疗程用药,并保证药物搭配科学合理,例如有些医生建议患者延长复发治疗时间,那么栓剂应持续使用14日,从强化治疗的角度来讲,口服药物需服用10~14日,具体情况因人而异,患者要理性用药。(4)寻因用药。因为个人身体状态不同,所以引发霉菌性阴道炎的原因亦不相同,例如有些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够理想,在此基础上,机体处在高糖环境中,这为阴道感染霉菌提供了条件,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在针对霉菌性阴道炎采取护理措施时需积极控制血糖,这需患者结合自身身体情况合理使用降糖药,并配合展开饮食与运动护理。

四、心理护理

(1)科学地看待疾病,树立康复信心,以免因过于焦虑或恐惧而盲目用药,这不仅不利于治疗疾病,还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2)伴侣应给予支持,配合患者完成避免病菌传播的防治任务。(3)自身懂得调节情绪,例如可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观看轻松幽默的电影,阅读一本好书,其目的是缓解负面情绪,亦可转移注意力,以免因阴部瘙痒而用力抓挠致使局部感染。(4)若因霉菌性阴道炎反复发作出现沮丧、自卑等心理问题,并难以通过运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予以解决,那么患者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