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多“柿”之秋,小心胃石症       
2024-10-23 11:24:00
作者:  易彩霞 强占荣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金色的秋季如约而至,如蜜糖的柿子、酸甜可口的山楂都成熟了,我们享用其美味的同时,切不可贪恋,避免胃结石发生。大家对胆囊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临床中还有一种相对少见且较为棘手的结石——胃结石,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胃结石吧!

什么是胃石症?

胃结石又称“胃石症”,是指摄入某些食物(鞣酸、果胶等)、毛发或某些矿物质在胃内不被消化,被凝结聚积成块。常见者多为多食或空腹食用柿子、山楂、黑枣等物。可分为植物性胃石、动物性胃石、药物性胃石、乳性胃石、其他胃石。其中临床以植物性胃石中的柿结石最为多见。

胃石症发生的病因

研究证实,空腹吃山楂、柿子后喝茶、饮酒及多进食增高胃液酸度的食物是胃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鞣酸能与其他食物中的蛋白质相结合形成鞣酸蛋白,鞣酸蛋白与食物中的膳食纤维相结合,形成固体物,在胃内沉积,引起胃结石。另外,柿子中含有大量的果胶、树胶,这些成分能直接与食物中的膳食纤维结合,形成结石。山楂,黑枣有类似反应。此外,异食癖者进食毛发、砖头、铁钉等,在胃内同植物纤维缠绕并与胃黏液凝结成块而形成结石。老年人、婴幼儿、胃肠肿瘤术后等胃肠动力差者也是胃石症的高发人群。

胃石症有哪些症状?

胃石的症状与胃石的大小、性质、形态等因素有关,常见症状有上腹部饱胀不适、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1/3胃柿石病人,可在上腹部触及活动的质硬包块。同时,胃石也可引起胃壁机械摩擦、压迫损伤,导致胃粘膜糜烂、胃溃疡,甚至是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如果胃石排入肠道,也可导致肠梗阻。

如何诊断石症?

首先要有进食大量柿子、山楂史,尤其是空腹、睡前进食。大多数的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医生再借助胃镜、X线、CT等检查确诊。胃镜检查的诊断阳性率100%,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还可直接行内镜下碎石术,同时起到诊断和治疗的作用。

胃石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溶石、内镜下碎石、内镜下碎石与药物溶石的联合疗法、外科手术等。

1.药物治疗及口服可乐溶石法:对于早期植物性胃石,由于凝结时间短,其表层尚未形成硬壳,结石较疏松,特别是对“山楂石”及“柿石症”,可口服大量的可乐及碳酸氢钠治疗等碳酸饮料,软化分解胃石效果佳,能达到良好的溶石作用,此方案是目前安全、有效且经济的首选方法。建议口服可乐少量多次饮用为宜:在饮用可乐后取左侧卧位约15~30min,使可乐溶液充分作用于结石;同时遵医嘱服用促胃动力的药物,以及质子泵抑制剂用于升高胃内pH值,可抑制胃酸分泌,有利于胃石溶解、促进胃石的排出,且对胃粘膜损伤起到修复作用。口服可乐注意事项:(1)禁止自行服用。(2)合并明显胃溃疡症状患者谨慎使用可。(3)糖尿病、痛风患者谨慎使用。(4)严密观察腹部体征,定期复查腹平片。

2.内镜下碎石术:对于较大胃结石或者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者建议进行内镜下治疗。内镜下,我们可通过网篮或专用器械直接碎除结石。小块的结石多可通过消化道自行排出。这种方法效果快、安全有效。

3.内镜下碎石与药物溶石的联合疗法:对于病程3个月以上的长期胃结石,表层往往形成坚硬的外壳,甚至钙化。另外,对两颗以上的多发胃结石及体积较大的胃结石,若无胃镜检查禁忌证,同样可以采用内镜下碎石与药物溶石的联合疗法。

4.外科手术:上述治疗无效患者的最终选择。主要适用于胃结石伴大出血、穿孔、肠梗阻及部分动物性胃结石治疗失败者。

如何预防胃石?

1.避免空腹时进食大量的山楂、柿子、黑枣等。

2.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肠胃可以自然消解少量的沉积,但不可一次吃太多,切记适量。尤其平时消化功能较差,如烧心、反酸等胃酸分泌过多的人群,以及胃动力差、胃排空延迟的老年人及小孩,建议少吃或不吃上述果品。

3.避免在饮酒后进食大量的山楂、柿子、黑枣等。

4.柿子不可与高蛋白的食物同食。柿子中含有丰富的鞣酸,鞣酸在胃酸作用下与蛋白质结合容易凝固成块形成结石。因此柿子不可与高蛋白食物(如蟹、鱼、虾、牛奶、鸡蛋)同食。

如果进食上述食物后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