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由脊髓受压、缺血造成脊髓损伤所引起。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慢性劳损。长期低头工作或不良姿势,导致颈部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劳损,进而引发椎骨关节增生、退变、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滑脱等,使相应患椎后方骨赘突入椎管内诱发疾病。
②颈椎退变。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椎体、椎间小关节等发生退行性改变,这些都会造成椎管径线减少,构成脊髓受压的静态因素。
③外伤。颈椎是人体脊柱活动范围最大的部位,因此颈椎受伤风险较高,为脊髓型颈椎病的形成埋下隐患。
④先天因素。由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人群的先天椎管狭小,进而增加了颈脊髓组织在动态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损伤的风险,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也是其早期发病阶段。
2.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一般起病缓慢,往往起始于轻微的颈部不适,患者可能会感到颈部僵硬或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会逐渐加重,临床上典型的脊髓损伤表现以四肢感觉、运动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为主。
①感觉障碍。一侧或双侧上肢或下肢麻木、沉重感,有时胸部、腹部或双下肢可出现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
②运动障碍。患者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拿筷子、扣扣子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拿东西容易坠落。步态不稳、行走困难,双脚出现踩棉感。严重时可导致双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③大、小便障碍。部分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
3.治疗
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对于脊髓受压较轻、病程较短、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积极缓解症状,同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正确的功能锻炼从而放慢疾病的进展脚步。此外还需定期于骨科医生门诊复查,监测疾病进程,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西医认为手术减压是阻止疾病进展的主要手段,对于症状较重、外伤导致脊髓压迫急性加重或保守治疗疗效不佳,症状持续加重的患者则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4.预防
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的坐姿非常重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伏案工作,容易增加颈椎的负担,从而提高患病的风险。因此,在工作时要特别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定期变换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颈部前倾。对于伏案工作的人群,建议每隔30分钟起身活动一次,以缓解颈部肌肉的疲劳和紧张感。
避免过度活动颈椎,尤其是剧烈的转头动作,应避免那些会破坏颈椎稳定性的动作。任何影响颈部稳定性的行为都有可能加重病情。为了避免颈椎问题的发生,平时可以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游泳、瑜伽等,这些有助于增强颈部肌肉的力量,进而减轻颈椎的负担。特别是通过适当的颈部肌肉锻炼,可以改善颈椎的稳定性,减少椎间盘受压的情况。
颈椎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对于颈部肌肉的锻炼方法,最好是在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建议下进行,以确保锻炼方式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过度或不当的锻炼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更大的伤害。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早期的发现诊断并进行有效干预能够阻断脊髓型颈椎病的恶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病情较轻,没有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可选择传统中医疗法、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非手术方法,是早期控制病情的有效途径,但应常年、定期密切随访。若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反复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非手术治疗无效等情况,应积极、及时采取手术干预。
最后,再次温馨提示大家,一旦患上脊髓型颈椎病,不对其过程进行正确干预,是很难停止进展或自行逆转的,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以期更好的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