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警惕性早熟:从九岁女孩月经初潮说起
2024-12-27 15:39:05
作者:陈叶
作者单位:泸州市古蔺县人民医院
近期,门诊接到一名九岁女孩,就诊原因为月经初潮的出现,经检查,这是一例中枢性性早熟。什么是性早熟呢?性早熟是指女孩7.5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女孩在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也属于性早熟。因为性早熟会给孩子带来身体、心理的损害,这些损害通过及时有效的干预是可以控制和延缓的,所以早期发现性早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早期识别性早熟?本文带你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性早熟的分类

1.中枢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过早启动。可能因下丘脑病变,如肿瘤、囊肿,但特发性情况更多,此时孩子卵巢或睾丸发育,有生育潜能。

2.外周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外周腺组织异常分泌性激素或外源性性激素摄入所致。如误服避孕药,或肾上腺、性腺肿瘤,有第二性征但性腺轴未启动,无生育能力。

3.部分性性早熟:像单纯乳房早发育等,可能自然消退,也可能是真性性早熟早期表现。

如何早发现性早熟?

1.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女孩需要注意7岁半以前有无乳房发育、10岁前有无月经来潮以及阴毛腋毛出现和外生殖器变化,这些都是性早熟的常见信号;男孩需要留意9岁前有无睾丸阴茎增大、阴毛腋毛生长以及面部毛发等早期迹象。与此同时,还需要关注孩子生长速度,性早熟孩子会伴随骨龄提前,身高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增长较快,不过这会使骨骺提前闭合影响最终身高。

2.生长曲线异常:监测孩子的生长曲线能够早期发现性早熟,家长可以定期记录孩子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尤其是在年检时,如果孩子的身高增长速度异常加快,或者在正常发育年龄之前出现明显的性特征变化,应该引起警惕。

3.行为变化:孩子还会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行为,比如情绪波动较大,或者对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有过早的关注和表现,这也是性早熟的一个表现。

4.留意孩子心理:性早熟不仅是生理问题,还会引发心理问题,特别是女孩,其会感到羞耻或困惑,家长需要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帮助其能够正确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

5.医学检查:怀疑孩子性早熟时,应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常见的检查包括X光片检查、激素水平检查以及MRI等影像学检查,X光片检查骨龄可以判断骨骼发育情况,正常情况下,性早熟的孩子骨龄比实际年龄大;通过血液检查了解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等水平,能够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性激素水平异常;特殊情况下,性早熟是由如垂体或下丘脑的问题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需要进行MRI等影像学检查。

如何预防性早熟?

1.饮食上,避免让孩子吃过多含激素的食物,如速成鸡鸭等,少吃油炸食品和滋补品,尽量选择低脂、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的饮食。

2.控制儿童的体重:过重和肥胖是导致性早熟的一个重要因素,肥胖儿童体内的脂肪细胞会分泌更多的雌激素,导致性早熟的发生。生活中,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如游泳、跑步、骑自行车等,能够帮助控制体重,预防性早熟。

3.减少环境激素的暴露:避免使用含有双酚A的塑料瓶、儿童玩具等塑料制品,避免使用含有激素和化学物质的个人护理产品,需要选择没有农药残留的有机食品。

4.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睡眠对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长期的睡眠不足或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性激素的分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性早熟的几率。家长需要确保孩子每天保持8~10小时优质睡眠,避免晚睡和过度的看电视、玩手机等。

5.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支持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减少孩子接触成人化内容,如成人影视书籍。保管好含性激素的药品,防止孩子误服。

6.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体检:每半年到一年要进行一次全面的生长发育评估,一旦出现性早熟的早期迹象,应尽早进行内分泌检查,以便于及时干预,防止问题恶化。

性早熟的治疗

根据性早熟的类型、病因及儿童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若确诊中枢性性早熟,一般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来抑制性腺发育,如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其能够有效地改善终身高。外周性性早熟则需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如切除肿瘤等。家长一旦怀疑孩子性早熟,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和评估,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我们要重视性早熟问题,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