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与防治之道
2024-09-18 17:13:04
作者:陈智慧
作者单位:雅安市名山区人民医院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被称为“隐形杀手”,因其早期症状隐匿,难以察觉,常常在疾病进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才被发现。本文旨在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机制以及有效的防治策略,为临床实践及患者管理提供指导。

1、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多因素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发的一系列代谢异常和肾脏结构损伤。

高血糖通过多条途径损伤肾脏,首先是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积累。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过量葡萄糖与蛋白质发生非酶促反应,形成AGEs。AGEs不仅会与组织蛋白质结合导致结构变性,还会通过与受体(RAGE)结合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诱导肾脏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应和纤维化,逐步损伤肾小球滤过功能。其次,氧化应激是糖尿病肾病的另一重要机制。高血糖引起的氧化应激会增加活性氧(ROS)的产生,ROS能够直接损伤肾小球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基底膜,造成肾脏组织的进一步破坏。同时,氧化应激还会激活炎症反应和纤维化通路,加速肾脏损伤的进展。此外,高血糖还通过多元醇途径加重肾脏损伤,过量的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山梨醇,导致肾细胞内渗透压增高,损伤细胞功能。此外,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也是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因素。高血糖状态下,肾小球内压增高,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导致蛋白尿出现。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糖尿病肾病从早期微量白蛋白尿进展至肾功能不全。

2、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之道

2.1血糖控制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肾病发生与进展的基础。长期的高血糖会损伤肾脏血管,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更新,一些新型降糖药物如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血糖,还对肾脏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例如,SGLT2抑制剂通过减少肾脏的葡萄糖再吸收,减轻肾小管的压力,减少蛋白尿的发生。

2.2血压控制

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加重肾小球的负担,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脏功能下降。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同样至关重要,目标应为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已有肾病迹象的患者,降压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ACE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它们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压,还能通过减少肾小球内高压、减少蛋白尿而保护肾脏。

2.3饮食调控与生活方式干预

除了药物治疗,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手段。研究显示,低盐饮食对于控制血压和减轻肾脏负担具有重要意义。高盐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肾脏的工作负荷,从而加速肾脏功能的衰退。低蛋白饮食则有助于减轻肾小球的压力,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通常建议糖尿病肾病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8g/kg体重以下。此外,饮食中应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生活方式的改善也应包括规律的体力活动和健康的作息习惯。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改善糖代谢、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从而减少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等,被广泛推荐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中。戒烟也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吸烟不仅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还直接对肾脏产生毒性作用,促使血管收缩,加剧肾脏供血不足。

2.4早期筛查和定期监控

糖尿病肾病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许多患者直到病情进展至晚期才会出现典型症状。因此,早期筛查和定期监控对于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液白蛋白和肌酐检测,结合GFR评估肾功能状态,能够帮助患者及早发现肾脏损伤迹象。

结语:

糖尿病肾病作为一种隐匿且进展缓慢的糖尿病并发症,尽早识别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于延缓病程至关重要。随着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前景正在逐步改善。患者及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定期监控与早期筛查,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最大限度地保护肾脏功能。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