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白细胞总数升高的主要原因为:细菌感染、白血病等病理性因素,此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女性妊娠分娩期也会使白细胞出现过性增高。 白细胞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有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过敏、中毒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增生白血病等低增生性血液病之外,还可能会因为服用了影响白细胞的药物所导致,常见的药物类型为治疗甲亢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肿瘤药物等。 白细胞作为一类细胞的总称,其中包含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都处于自身的岗位上,对不同的入侵者进行抵抗。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109/L,百分数50%-70%,若中性粒细胞升高,则提示为细菌感染;
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109/L,百分数20%-40%,若淋巴细胞升高,则提示为病毒感染;
单核细胞绝对值(0.12-0.8)×109/L,百分数3%-8%,若单核细胞升高,则提示为免疫疾病或慢性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数0.5%-5%,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则提示为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百分数0%-1%,若嗜碱性粒细胞升高,则提示为过敏性疾控、风湿免疫病等。 红细胞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就是输送氧气,主要是由红细胞内部的血红蛋白完成的,血红蛋白可以与氧结合,对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运输,经常以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判断人体是否存在贫血的情况。 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红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为: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红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为:白血病等疾病因素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等造成红细胞破坏增多,缺铁、缺维生素B12等造成的红细胞合成障碍。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作为红细胞的重要组成要素,其承担着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血红蛋白的增加与红细胞增减在意义上相同,但血红蛋白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出人体的贫血状态和程度。 血红蛋白指标参考值: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80-190g/L。 血红蛋白增多的主要原因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疾病以及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创伤。 血红蛋白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出血以及其他疾病造成的贫血。 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具有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及血块收缩等功能,还具有抗炎症的作用。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为: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全身性红斑狼疮等疾病造成的血小板生成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造成的血小板破坏较多;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导致血小板分布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出血性疾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等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此外,药物中毒或过敏也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常见的药物为:甲砜霉素等具有骨髓抑制作用的药物、噻氯匹定、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 血小板增多的主要原因为:急性失血性贫血、骨折等创伤以及其他疾病。 总而言之,血常规报告作为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若想做出精准的判断,还需要其他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表现的支撑。以上则是解读常规报告的方法,大家在解读血常规报告的时候,不仅需要关注某项指标的变化,而是需要从整体角度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