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检验科普:血常规报告单,一文为你详细讲解
2024-08-21 10:31:06
作者:张坤波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潮汕医院
一提到要去医院看病,许多人的第一想法就是需要排长队,还需要做各种各样的检查,检查结果一堆指标数值,根本看不懂。血常规检查作为体检中最常见的一个检查项目,主要就是通过观察血液指标变化情况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但许多人因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不了解,使得其看到数值异常就会过度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那么,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血常规和血常规报告单吧! 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是指对人体血液样本中的各种血细胞数字进行检测的检查项目,通过对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进行计数和分析,能够使医生对健康状况和病情状况进行判断。血常规检查项目有20多项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系、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等,对其中各项指标代表的含义进行了解,可读懂血常规报告单。 血常规报告单详细讲解 血液主要是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个部分构成,血常规检验的就是血液中的细胞部分。血液中共有三种不同功能细胞,即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常规报告单中20多项指标中,大家需要关注的就是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 白细胞 白细胞是人体重的免疫细胞,在细菌、病毒试图入侵的时候,白细胞就会对其进行围剿战斗,若在血常规报告单中发现白细胞数值升高,并出现发热、炎症等临床表现,则可以判断为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白细胞总数参考值: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白细胞总数升高的主要原因为:细菌感染、白血病等病理性因素,此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女性妊娠分娩期也会使白细胞出现过性增高。 白细胞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有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过敏、中毒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增生白血病等低增生性血液病之外,还可能会因为服用了影响白细胞的药物所导致,常见的药物类型为治疗甲亢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肿瘤药物等。 白细胞作为一类细胞的总称,其中包含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都处于自身的岗位上,对不同的入侵者进行抵抗。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109/L,百分数50%-70%,若中性粒细胞升高,则提示为细菌感染;

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109/L,百分数20%-40%,若淋巴细胞升高,则提示为病毒感染;

单核细胞绝对值(0.12-0.8)×109/L,百分数3%-8%,若单核细胞升高,则提示为免疫疾病或慢性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数0.5%-5%,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则提示为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百分数0%-1%,若嗜碱性粒细胞升高,则提示为过敏性疾控、风湿免疫病等。 红细胞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就是输送氧气,主要是由红细胞内部的血红蛋白完成的,血红蛋白可以与氧结合,对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运输,经常以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判断人体是否存在贫血的情况。 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红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为: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红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为:白血病等疾病因素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等造成红细胞破坏增多,缺铁、缺维生素B12等造成的红细胞合成障碍。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作为红细胞的重要组成要素,其承担着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血红蛋白的增加与红细胞增减在意义上相同,但血红蛋白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出人体的贫血状态和程度。 血红蛋白指标参考值: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80-190g/L。 血红蛋白增多的主要原因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疾病以及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创伤。 血红蛋白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出血以及其他疾病造成的贫血。 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具有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及血块收缩等功能,还具有抗炎症的作用。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为: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全身性红斑狼疮等疾病造成的血小板生成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造成的血小板破坏较多;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导致血小板分布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出血性疾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等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此外,药物中毒或过敏也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常见的药物为:甲砜霉素等具有骨髓抑制作用的药物、噻氯匹定、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 血小板增多的主要原因为:急性失血性贫血、骨折等创伤以及其他疾病。 总而言之,血常规报告作为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若想做出精准的判断,还需要其他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表现的支撑。以上则是解读常规报告的方法,大家在解读血常规报告的时候,不仅需要关注某项指标的变化,而是需要从整体角度看待。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