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肝癌早知道:预防、识别与应对的全面指南
2025-02-18 09:19:12
作者:周雄
作者单位:龙州县中医医院
在众多的恶性肿瘤中,肝癌以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成为了威胁全球尤其是中国人民健康的一大元凶。2023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增肝癌病例高达36.8万,占据了全球新发病例的近半壁江山(42.4%),同年因肝癌导致的死亡人数也达到了31.7万,占全球肝癌死亡总数的41.7%。这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悲痛与无奈。鉴于肝癌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增强对肝癌的认知,掌握早期预警信号,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肝癌的早期症状:警惕细微变化

肝癌的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表现,但随着病情的悄然进展,一些不容忽视的症状可能会逐渐浮现:

1. 肝区疼痛:右上腹或中上腹的持续隐痛、胀痛乃至刺痛,尤其在夜间或体力活动后加剧,是肝癌较为常见的初期症状。这种疼痛不应被轻易归咎于日常劳累,而应视为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2. 消化道不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虽易与胃病混淆,但若持续存在且无法通过常规胃病治疗缓解,应高度怀疑肝脏问题的可能。

3. 体重无故减轻:未刻意节食或增加运动量,体重却明显下降,这可能是肝癌导致的机体代谢异常所致。

4. 黄疸与出血倾向:皮肤及巩膜黄染、皮肤瘙痒,以及皮下出血点、牙龈出血、黑便等,均是肝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及凝血功能异常的直接体现。

5. 不明原因发热:长期低热或反复高热,且对抗生素及常规退热药反应不佳,也是肝癌患者可能出现的非特异性症状之一。

二、高危人群与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识别并关注肝癌的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降低肝癌发生风险的关键:

1. 高危人群界定:

①有5年以上肝炎病史,特别是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患者。②35岁以上,尤其是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③长期饮酒者,以及患有肝硬化等慢性肝病者。④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应酬频繁者。⑤从事化工、电焊等职业,或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的工作者。

2. 预防措施实施:

接种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进而减少肝癌发生的有效手段。未接种且无肝炎病史的成年人应考虑补种。

积极治疗肝炎:对于已确诊的肝炎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以控制病情,降低癌变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合理膳食,避免过度劳累,确保充足的睡眠与规律的作息,对于维护肝脏健康至关重要。

避免霉变食物: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应坚决避免食用发霉的食物,包括花生、玉米、豆类等,同时减少隔夜食物的摄入。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肝脏检查,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腹部B超、CT或MRI等,以便早期发现异常。

三、检查与治疗:科学应对,及时干预

1. 检查方法详解:

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标志物,当AFP水平持续升高,尤其是超过400ng/ml时,需高度警惕肝癌可能。此外,GGT、ALP、LDH、ALB及PT等指标也有助于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便捷、无创,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CT与MRI则能更精确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及位置,对于确诊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肝穿刺活检:对于高度怀疑肝癌但影像学无法确诊的患者,肝穿刺活检可提供直接的病理学证据,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2. 治疗方法概览: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肝癌,根治性肝切除是首选,要求患者肝功能良好,肿瘤数量少、体积小,且无血管侵犯及淋巴转移。

非手术治疗:对于不宜手术的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冷冻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可有效控制肿瘤生长。

综合治疗:结合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生物治疗及中医治疗等多种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结语:共筑防线,守护肝脏健康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肝癌已不再是不可战胜的敌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肝癌生存率的关键。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增强健康意识,主动纳入肝癌筛查计划,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表现。而对于已经确诊的肝癌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样至关重要。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肝癌的发展,甚至实现临床治愈,让生命之光重新闪耀。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