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甲亢在中医里是怎么解释的?
2024-10-16 15:56:57
作者:田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二医院中医内分泌科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全身代谢亢进综合征。在中医理论中,甲亢被形象地称为“瘿病”或“瘿瘤”,这一命名既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外观特征的精准捕捉,也蕴含了中医对疾病内在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本文将带大家一起深入探讨甲亢在中医里的解释,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到治疗原则与方法,全面揭示这场气血与情志交织的病理过程。

甲亢在中医中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甲亢的发病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甲亢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及体质因素四个方面。

1.外感六淫: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可导致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于颈前,形成瘿病。这种外邪入侵虽非甲亢发病的主要原因,但在某些体质虚弱或已有内伤病机的人群中,可能成为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导火索。

2.情志内伤:长期精神紧张、抑郁,或突然遭遇剧烈的精神创伤,可致肝气郁结、气机瘀滞。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疏泄失职,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形成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产物,积聚于颈前,形成瘿病。

3.饮食不节:长期饮食失调,如过食辛辣、油腻之品,或久居高山导致的水土失宜,均可损伤脾胃功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无源,加之饮食失调产生的湿热痰浊等病理产物,更易积聚于颈前,形成瘿病。

4.体质因素:平素体虚、肝肾不足者,或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生活起居不当,易导致肝肾阴虚,虚火妄动。虚火内生则煎熬津液成痰,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于颈前,形成瘿病。此外,体质因素还决定了个体对甲亢的易感性和病程的转归。

甲亢的中医辨证分型

基于上述病因病机,中医将甲亢分为气郁痰阻型、痰结血瘀型、肝火旺盛型和心肝阴虚型四种主要证型。

1.气郁痰阻型:主要表现为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胀闷不舒,伴有胸闷、喜太息、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等症状。此型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痰浊壅阻所致,治疗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常用方剂如四海舒郁丸加减。

2.痰结血瘀型:患者颈前肿块坚硬或有结节,经久不消,压痛明显,胸闷、纳差、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此型多因痰浊瘀血互结而成,治疗宜活血化瘀、化痰散结,常用方剂如海藻玉壶汤加减。

3.肝火旺盛型:颈前肿块肿大,伴有烦躁易怒、烘热汗出、口苦咽干、目赤等症状。此型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化火所致,治疗宜清肝泻火、散结消肿,常用方剂如栀子清肝汤加减。

4.心肝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抖、眼突等症状。此型多由久病耗伤阴液或情志内伤所致,治疗宜滋养心肝之阴、宁心除烦,常用方剂如天王补心丹加减。

中医治疗甲亢的原则与方法

1.药物治疗: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甲亢的主要方法。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以达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滋阴降火等目的。

2.针灸治疗:针刺太冲穴、行间穴、内关穴等穴位,以调节气血运行、疏肝理气、安神定志。针灸治疗对于缓解甲亢患者的心悸、失眠、多汗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3.推拿治疗:通过按摩和推拿技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缓解颈部不适感。推拿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

4.食疗与心理调适:调整饮食结构,食用有助于平衡内分泌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情绪刺激。

结束语

甲亢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与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情志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中医治疗甲亢强调辨证施治、整体调节的原则,通过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施治,从而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缓解症状的目的。当然,中医治疗甲亢并非孤立进行,往往需要与西医的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相结合,以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通过中医与西医的有机结合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与自我调养,我们相信能够有效控制甲亢病情的发展,让患者重获健康与幸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