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压氧舱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医疗设备,逐渐从神秘走向日常,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一、高压氧舱初印象
高压氧舱,顾名思义,是一种在高于正常大气压的环境中提供高浓度氧气来治疗疾病的医疗设备。它由一个密闭的舱体、供排气(氧)系统、空调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加压介质可以是空气或医用氧气,空气加压最高工作压力不大于0.3MPa,氧气加压最高工作压力不大于0.2MPa。根据加压介质和舱内治疗人数的不同,高压氧舱又可分为空气加压舱(包括单人氧舱和多人氧舱)和纯氧加压舱(通常为单人使用,分为成人医用氧舱和婴幼儿医用氧舱)。
二、高压氧舱的工作原理
高压氧舱的工作原理基于亨利定律,即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该气体在液面上方的分压成正比。在高压氧舱内,随着气压的升高,氧气被压迫进入血液和组织中的量也随之增加。这种高压、高浓度的氧气环境,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体的血氧浓度和血氧分压,尽快纠正组织的缺氧状态,改善和恢复并提高人体的机能。
具体来说,当人体处于高压氧舱内时,舱内的气压会逐渐升高至设定的压力值(通常为2~3个大气压)。在这个过程中,供氧设备会向舱体内提供高浓度的氧气,氧气可以通过混入舱内空气的方式供给,也可以通过鼻吸管或吸氧面罩直接吸入。随着气压的升高和氧气的增加,氧气被大量溶解于血液和组织中,从而提高血氧张力、增加血氧含量。这个过程不仅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细胞修复,还能够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高压氧舱的操作步骤
患者进入高压氧舱前需经过查体,确保无禁忌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由专科医师制定治疗方案。随后,患者及陪护人员进入舱内,关闭并锁紧舱门以确保密闭。通过控制系统逐渐加压至设定值,其间患者需做好调压鼓气以防中耳气压伤,如有不适需及时通知操舱人员。当气压达到后,患者开始通过鼻吸管或面罩吸氧约2小时,其间可与医生保持沟通。治疗结束后,逐渐降压至正常气压,打开舱门完成治疗,降压时患者同样需做好调压动作。
四、高压氧舱的适用范围
高压氧舱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多个临床科室的疾病。
内科疾病:如急性脑缺氧、脑水肿(如电击伤、溺水、自缢、手术、中毒等引起的窒息或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脑动脉硬化症等)、血管性头痛、眩晕、各种原因的脑炎、脑膜炎、面神经炎、脊髓疾病、缺血、损伤等;以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外科疾病:如眼底病(包括急性葡萄膜炎、视网膜动脉、静脉栓塞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突发性耳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五官科疾病;牙周病、口腔厌氧菌感染等口腔科疾病;以及骨折术后愈合不良、皮肤移植、断肢(指)再植等外科疾病。
职业病及中毒:如急性有害气体中毒(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氢、沼气等)、减压病、高原病等。
其他:如胎儿发育不良、新生儿窒息等儿科疾病;玫瑰糠疹、银屑病等皮肤科疾病;以及抗衰老、美容、减压(尤其是学生考试前及职场减压)、无氧运动前后、疲劳综合征等健康保健需求。
五、高压氧舱的注意事项
虽然高压氧舱治疗相对安全,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严格遵守以下注意事项:未经处理的气胸、纵隔气肿、肋骨骨折、胸壁开放性创伤、空洞性肺结核并咳血、肺大泡、活动性内出血及出血性疾病等患者不宜接受治疗;患者及陪护人员在入舱前应排空大小便,避免过饱饮食或食用易胀气食物,且严禁携带任何火种、火源、易燃易爆物品及电动电子玩具,以防火灾;在加压和降压过程中,患者需做好调压鼓气动作,预防中耳气压伤;同时,治疗过程中应有适当陪护人员陪同,并通过对讲装置或视频监测与医生保持联系,确保异常情况能及时处理。
高压氧舱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医疗设备,在现代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其工作原理、操作步骤、适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为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