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或称中风,是一种突发的脑血管疾病,严重时可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科学的康复管理不仅加速恢复,还直接影响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本文将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护理的关键要点及后续康复计划的主要步骤。
1.脑卒中的急性期护理
1.1呼吸管理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或脑干功能受损,导致呼吸中枢调节减弱,容易出现呼吸抑制或分泌物清除困难,增加呼吸道阻塞和吸入性肺炎的风险。护理人员应采取体位管理、气道吸引和机械通气等措施。患者应保持头侧卧位或半卧位,有利于分泌物引流并防止误吸。同时,根据分泌物量和气道通畅情况进行吸痰操作,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避免过度刺激引起反射性咳嗽。
1.2营养支持
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护理人员通过鼻胃管将营养液直接注入胃内,营养液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代谢状态和需求,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若肠内营养不足或患者有肠道功能障碍,可通过静脉输注提供肠外营养,但还需关注输液速度和成分,防止代谢紊乱和肝脏负担过重,确保营养支持的有效性。
1.3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需观察瞳孔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应,若瞳孔一侧散大不对称或对光反应迟钝,可能提示颅内高压或脑疝,需及时处理。同时,每日检查四肢肌力和运动能力,尤其是偏瘫侧,若出现肌力下降或运动障碍加重,可能提示心脑血管事件或脑水肿恶化。
2.脑卒中的康复计划
2.1康复时机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24至48小时内进行早期康复,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并促进功能恢复。尤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尽早进行肢体活动和体位调整等简单康复措施,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等并发症。在急性期结束后的亚急性期,主要目标是恢复肢体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进展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以避免过度疲劳。
2.2运动康复
对于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护理人员或康复治疗师应进行被动运动,随着病情好转,逐步过渡到翻身、坐起和站立等主动运动,帮助恢复基本生活能力。对于运动功能较好的患者,康复训练可包括步行、平衡和力量训练。步行训练可借助助行器或治疗师协助,逐步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平衡训练通过特定动作增强站立稳定性,减少跌倒风险;力量训练根据患者情况设计,增强肌肉力量,支持独立活动。
2.3语言康复
对于失语症患者,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词汇和句子构建。早期通过简单音节和单词练习帮助恢复发音能力,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词汇训练,逐步扩大词汇量。构音障碍患者通常因舌、唇、下颌运动不协调导致发音不清,康复重点是口腔肌肉训练,通过特定运动改善发音器官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4认知训练
认知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障碍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训练可从复述词语、记忆短句等简单任务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记忆活动,如记忆日常物品位置或事件顺序,并结合情景再现技术,帮助患者在特定情境中练习记忆关联。语言能力损伤常表现为语言表达困难或理解力下降,急性期可使用图片卡片、单词重复或发音练习激活语言中枢功能,语音辅助设备或交流板也可作为早期沟通工具,提升患者的参与度。
2.5心理护理
如果发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应及时报告康复团队,必要时由心理医生进行深入评估。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提供安全感和信任感,特别是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刻,要表现出坚定和可靠的态度,让患者感受到关怀。
3.结束语
总之,在脑卒中急性期,通过科学的呼吸管理、营养支持和病情观察,不仅能稳定生命体征,还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进入康复阶段后,早期启动并分阶段实施运动、语言、认知训练及心理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