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凝血中INR值的临床意义
2025-04-29 15:15:55
作者:吴碟
作者单位:四川现代医院高新院区 检验科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是凝血功能检测中的重要指标,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疗效或评估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INR增高提示凝血时间延长,出血风险增加。INR值低于目标范围,无法达到预防血栓的作用。

 

一、INR是什么?

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凝血INR在临床上又称为PT-INR,PT是凝血酶原时间,INR是国际标准比值。PT-INR是实验室检查项目,是检验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在临床上有重要参考价值。INR是通过将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与正常人的凝血酶原时间相比较而得出的。其目的是使不同人的血液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比较。

二、INR增高的原因

1.病理因素。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的必需辅因子。缺乏常见于:长期禁食、营养不良、胆道梗阻(胆汁减少导致脂溶性维生素K吸收障碍)、肠道菌群失调(如长期抗生素使用)、新生儿出血症(维生素K储备不足)。肝脏疾病:肝硬化、肝炎等导致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尤其是因子Ⅶ半衰期短,早期即可表现为INR升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导致INR延长,常伴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如遗传性因子Ⅱ、Ⅶ、Ⅹ缺乏症(罕见)。

2.药物因素。抗凝药物: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干扰凝血因子合成)。其他药物:抗生素(如头孢哌酮)可能抑制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大剂量水杨酸盐、高剂量青霉素等可能干扰凝血。

3.其他原因。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假性INR升高)。标本问题:采血不当(如抗凝剂与血液比例失调、溶血)、检测误差。

三、临床意义

抗凝治疗监测:华法林治疗时,目标INR通常为2.0~3.0(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可能需更高)。INR>4.0时出血风险显著增加,需调整剂量。出血风险评估:INR增高提示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自发性出血(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或严重出血(消化道、颅内出血)。疾病诊断线索:结合其他检查(如APTT、血小板、肝功能)可鉴别肝病、DIC、维生素K缺乏等。

四、预防与处理措施

1.针对病因干预。药物性INR升高:华法林过量时,根据INR值暂停用药、减少剂量,或使用维生素K拮抗(严重出血时需输注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维生素K缺乏:补充维生素K(口服或静脉,根据急迫性选择)。肝病或DIC:治疗原发病,必要时补充凝血因子或血浆。

2.监测与预防出血。定期监测INR:尤其对华法林治疗者,稳定期至少每月1次,调整剂量时增加频率。避免创伤:指导患者预防磕碰、使用软毛牙刷等。药物相互作用管理:避免联用阿司匹林、NSAIDs等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注意抗生素、中药(如丹参)对INR的影响。

3.检验环节质量控制。规范采血(避免凝血或稀释)、及时送检,排除标本干扰。

五、总结

INR增高需结合病史、用药及其他检验结果综合判断。临床处理关键在于明确病因(如排查药物、肝病、营养不良)、调整抗凝方案,并动态监测以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对无症状的轻度升高(如INR 4.0-5.0),可暂停华法林并小剂量补充维生素K;严重出血需紧急逆转抗凝。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