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牙结石大作战:如何有效清除口腔垃圾
2024-11-15 20:47:58
作者:邱丽丽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牙结石这个看似不起眼却危害极大的口腔“垃圾”,常常在不经意间悄悄爬上我们的牙齿。它不仅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它是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严重时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因此,与牙结石的斗争,是我们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一环。

认识牙结石

牙结石,又称牙石,是由食物残渣、口腔细菌以及唾液中的矿物质在牙齿表面和牙缝中逐渐沉积、钙化而形成的硬结。它通常呈现为黄色或褐色的斑块,有的还会深入到牙龈下方,形成难以清除的龈下牙石。牙结石的形成与口腔卫生习惯密切相关,长期不刷牙、刷牙不彻底、饮食习惯不良等都会导致牙结石的滋生。

牙结石的危害

牙结石不仅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它会对口腔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牙结石中的细菌会不断刺激牙龈,引发牙龈炎,严重时还会导致牙周炎。牙周炎是一种破坏性的牙周组织疾病,它会导致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此外,牙结石还会影响口腔的清洁度,增加患龋齿的风险。

清除牙结石的方法

1.专业洗牙:专业洗牙是清除牙结石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洗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初步检查:牙医会首先进行口腔检查,评估牙结石的严重程度和位置,以确定最适合的洗牙方法。

超声洁牙:使用超声波洁牙器,通过高频振动将牙结石震松并清除。超声波洁牙器不仅可以有效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还能深入牙缝,清除难以触及的牙结石。

抛光:洗牙后,牙医会使用抛光膏对牙齿表面进行抛光,以去除牙齿表面的微小划痕,使牙齿更加光滑,减少牙结石的附着。

漱口:清洁完毕后,牙医会要求患者使用抗菌漱口水漱口,以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滋生,保持口腔清洁。

专业洗牙需要由专业的牙医进行操作,以确保洗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般建议每年进行1~2次专业洗牙,以维护口腔健康。

2.日常刷牙:日常刷牙是预防牙结石形成的基础。正确的刷牙方法可以有效去除牙菌斑,降低牙结石形成的风险。刷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合适的牙刷:建议使用软毛牙刷,以减少对牙齿和牙龈的损伤。

正确的刷牙姿势:刷牙时应采用由牙龈向牙齿的斜向刷牙法,即“巴氏刷牙法”。这种刷牙方法可以有效清除牙齿与牙龈交界处的牙菌斑。

刷牙时间: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两分钟。刷牙时要确保每个牙齿和牙缝都得到充分的清洁。

使用牙线:牙线可以清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降低牙结石形成的风险。建议每天使用一次牙线,用力要适中,以免损伤牙龈。

3.使用漱口水:漱口水可以辅助清洁口腔,减少细菌滋生,降低牙结石形成的风险。建议选择含氟漱口水,因为氟化物有助于增强牙齿的抗酸性,预防龋齿。使用漱口水时,应将漱口水含在口中,轻轻漱口30秒左右,然后吐出。每天早晚使用漱口水,可以有效维护口腔清洁。

4.饮食调整:饮食调整也是预防牙结石形成的重要一环。高糖、高酸的食物容易滋生细菌,增加牙结石形成的风险。因此,建议在日常饮食中减少高糖、高酸食物的摄入,如糖果、巧克力、碳酸饮料等。同时,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有助于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保持口腔清洁。

5.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是发现和处理牙结石的重要手段。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牙结石、牙龈炎等问题。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问题,降低牙结石形成的风险。

清除牙结石的误区

在与牙结石的斗争中,一些误区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困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清除牙结石的误区:

误区一:用硬物清除牙结石:有些人试图用牙签、指甲等硬物清除牙结石,这不仅无法有效清除牙结石,还可能损伤牙齿和牙龈,导致口腔问题加重。

误区二:盲目使用漱口水:虽然漱口水可以辅助清洁口腔,但盲目使用漱口水并不能替代刷牙和洗牙。此外,一些漱口水含有酒精等刺激性成分,可能对口腔黏膜造成刺激。

误区三:忽视饮食调整:饮食调整是预防牙结石形成的重要一环。高糖、高酸的食物容易滋生细菌,增加牙结石形成的风险。因此,忽视饮食调整可能导致牙结石问题反复发作。

最后,提醒大家,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重视口腔健康,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问题。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