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尤其是对于两岁以下的婴幼儿的,发生腹泻的可能性较大。一旦小儿出现腹泻等问题,家长就会十分和紧张,尤其是对于年纪较小的婴幼儿,日常除常见的西医治疗方法外,大家不妨也了解一下中医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的妙招。
1.什么是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指婴幼儿及儿童因肠道功能紊乱或感染导致的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如稀水便、黏液便等),常伴随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常分为感染性腹泻,包括病毒性(占70%以上)、细菌性及寄生虫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包括饮食因素、功能紊乱及一些全身性疾病。
2.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有哪些?
在中医学的角度,小儿出现腹泻症状原因有很多种,主要与小儿湿热、脾虚、伤食等有关,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采用的治疗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对于湿热型腹泻,主要以清热解毒、清利湿热、健脾燥湿为主。针对脾虚泻、伤食泻,主要以健脾消食、温中补虚为主。
3.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良方”有哪些?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讲究辨证论治的方法。其中,湿热泻(症状:大便水样或蛋花汤状,气味臭秽,肛门红肿,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应当清热利湿,和中止泻。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茯苓、车前子)。
中成药可选用小儿泻速停颗粒、肠炎宁颗粒。
如伤食泻(大便酸臭夹未消化食物,腹胀拒按,嗳气口臭,夜寐不安,舌苔厚腻),需要消食导滞,运脾和胃。选用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中成药可选小儿七星茶颗粒、健胃消食片。
如属于脾虚泻(病程迁延,大便稀溏色淡,食后即泻,面色萎黄,消瘦乏力,舌淡苔白),治当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中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中成药可选用醒脾养儿颗粒、婴儿健脾散。
4.中医中,除了药方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小儿腹泻症状?
在中医中,除了采用中药药方进行治疗以外,治疗小儿腹泻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食疗等治疗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如小儿推拿,湿热泻选用清大肠(从虎口向指尖推食指桡侧缘)300次,退六腑(前臂尺侧从肘至腕推)200次;脾虚泻选用补脾经(旋推拇指桡侧)500次,摩腹(顺时针揉腹)5分钟,捏脊(从尾椎至大椎提捏)3-5遍;风寒泻选用揉外劳宫(掌背第2-3掌骨间)200次,推三关(前臂桡侧从腕至肘)300次。
此外,还可以采用穴位贴敷法,如寒湿型使用吴茱萸粉+丁香粉调姜汁贴神阙(肚脐),每次4-6小时;脾虚型用炒白术、煨诃子研末敷足三里,配合艾灸10分钟。另外还可以使用药浴泡脚,通用方是:艾叶30g、苍术15g、茯苓20g煮水,待温泡足15分钟,每日1次。
5.中医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给患儿食用生冷食物、禁止食用油腻以及不消化的食物。喂养方面要注意婴儿母乳喂养者,母亲忌食辛辣寒凉;添加辅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做好腹部保暖:夏季避免空调直吹,睡眠时穿戴肚兜,腹泻期间可用暖水袋温敷(温度不超过40℃)。卫生防护方面,做到奶瓶餐具每日煮沸消毒,饭前便后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性腹泻患儿。若出现眼眶凹陷、尿量减少(提示脱水),或持续高热、血便,需立即就医。
此外,要注意慎用止泻药,中医认为“无积不泻”,早期湿热或伤食泻不宜盲目止泻,以免闭门留寇。同时要注意辨证精准性:同一患儿可能兼夹多种证型(如脾虚夹湿),建议经中医师面诊后调整方案。
中医治疗儿童腹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通过内外合治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与排便变化,必要时及时转诊。
由此可见,对于小儿腹泻患者而言,在临床治疗中,除了采用西医治疗的方式之外,应用中医疗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给予针对性的中药处方,并配合针灸、推拿、食疗等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小儿腹泻症状。